當前位:首页 > 資訊

【來論】孟凡:美國槍械股"血色狂歡" ,政治暴力與恐懼經濟學的魔幻循環

日期: 2025-09-14

當地時間9月10日中午12時10分,美國猶他谷大學校園內發生了一起震驚全美的政治暗殺事件。31歲的知名保守派政治活動家、總統特朗普的親密盟友查理·柯克(Charlie Kirk)在戶外演講時遭槍擊身亡。根據現場監控畫面顯示,當時柯克正坐在印有"美國復興"和"證明我錯了"口號的白色帳篷下與觀眾互動,突然一聲槍響,柯克頸部中槍,鮮血噴湧而出,現場陷入混亂。

查理·柯克是美國右翼青年組織"美國轉折點"(Turning Point USA)的聯合創始人,該組織自2012年起在美國校園廣泛建立保守學生團體,影響力覆蓋數千所高校。作為特朗普"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運動中最具影響力的"網紅"之一,柯克長期在社交媒體上公開支持特朗普政策,2020年曾因指責《大西洋月刊》股權人勞琳·鮑威爾·喬布斯支持拜登競選而引發輿論爭議,相關言論被特朗普轉發後進一步發酵。特朗普在柯克遇害後連發三條帖文,下令全國降半旗誌哀至9月14日,稱這是"美國的黑暗時刻",并批評"激進左派"長期妖魔化不同政見者導致社會出現政治暴力。

槍械股的"血色狂歡"

槍擊事件確認後,美股市場迅速作出反應,槍械板塊出現集體暴漲。截至當日收盤,Smith & Wesson(SWBI)股價一度飆升6.7%,American Outdoor(AOUT)上漲5.3%,Sturm Ruger(RGR)漲幅也達到3.01%。盤後交易中,Smith & Wesson繼續上行超5%,創下年內最大單日漲幅。這一市場現象被彭博社尖銳地評論為"在美國,屍體是槍支經濟的最佳促銷員"。

Smith & Wesson(SWBI)股價一度飆升6.7%


槍械股的急漲遵循了典型的"恐懼經濟學"邏輯:首先,柯克作為保守派領袖遇害,其支持者出於對政治暴力的恐懼和對第二修正案(美國憲法中關於公民持槍權的條款)可能受到威脅的擔憂,開始報復性購槍;其次,自由派群體則因擔心右翼可能采取更激進的擁槍立場而進行預防性囤貨;最後,投機者利用這一事件進行概念炒作,進一步推高股價。

查理·柯克之死與槍械股上漲之間的關聯,正揭示了"恐懼經濟學"這種現象背後美國社會一個殘酷的閉環:政治暴力事件→引發槍支管控擔憂→刺激槍支銷售→槍企利潤增長→資助政治游說→阻礙槍支立法→更多槍支流通→潛在暴力風險增加。

歷史數據佐證了這一模式:根據對衝基金使用定量分析工具Kensho做出的一項分析顯示,在美國發生槍擊案後的一個月內,Sturm Ruger股價平均漲幅近2.9%,而American Outdoor Brands 則上漲近5.4%。這份研究觀察了自1999年4月以來,包括發生在科羅拉多州的哥倫拜恩高中槍擊案在內的共32場槍擊案後,這兩隻股票的表現。

(圖源:CNBC)

政治極化與社會撕裂加劇

這種短期市場反應往往掩蓋了長期的結構性問題。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數據顯示,美國每年有超過4萬人死於槍擊,其中約60%為自殺。槍支暴力已成為美國社會難以癒合的傷口,而資本市場對悲劇的"慶祝"更是凸顯了這一問題背後的利益糾葛。

查理·柯克遇刺事件不僅引發市場震蕩,更折射出美國社會日益嚴重的政治極化。猶他州州長斯潘塞·考克斯在新聞發佈會上稱,柯克遇害"威脅了美國憲法的根基",凸顯美國"正在分裂"。他回顧了2024年總統選舉以來美國多起政治暗殺事件及暗殺企圖,沉痛發問:"現在,我不知道有什麼可以讓這個國家團結,有什麼可以彌補這種裂痕,有什麼可以讓柯克重生。"

事件發生後,兩黨反應呈現鮮明對比。共和黨普遍將事件歸咎於"左翼暴力",而民主黨則強調需要加強槍支管控。這種對立立場進一步加劇了社會分裂。值得注意的是,槍擊事件發生前,猶他穀大學已有學生聯名要求取消柯克的演講活動,反映出校園內政治對立的激化。

在亞利桑那大學槍擊案現場流出的視頻中,可見持不同政見學生群體已發展到肢體對抗的程度。查理·柯克案只是美國政治暴力升級的最新例證。 這種社會撕裂不僅威脅民主制度,也為未來更多暴力事件埋下隱患。

查理·柯克遇刺事件及其引發的市場反應,揭示了美國社會一個令人不安的現實:政治暴力與槍支經濟已形成共生關係,每一次悲劇都在強化這個循環。當保守派領袖的血成為槍企的促銷工具,當自由派的控槍呼籲反而刺激槍支銷售,這個國家的分裂似乎已陷入無解的死局。

圖源BBC。

要打破這一循環,不僅需要政策層面的改革,更需要社會各方的理性對話與妥協。正如猶他州州長考克斯所言:"我乞求這個國家,這個國家的領導人和這個國家的每個人,都回家對著鏡子自問,我們正處於一個什麼樣的狀態,我們將走向何方?" 這個問題的答案,將決定美國能否走出暴力與對立的惡性循環,邁向一個更加團結的未來。

(作者孟凡 國際問題專家,時事評論員。本網獲獨家授權刊發,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