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4日),國際高等教育信息機構Quacquarelli Symonds(QS)公佈2026年亞洲大學排名,香港大學事隔15年重返榜首。
本港5間資助大學位列亞洲首十名,包括香港大學排名第一、科技大學排名第六、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並列第七、香港理工大學排第十。香港高校佔據“前十”的半壁江山,再次彰顯了香港高校的整體實力,令人鼓舞!
香港大學校長張翔對媒體表示,此次排名不僅是對港大學術實力的肯定,更反映港大在全球高等教育格局中的關鍵角色。作為亞洲第一、世界前列的頂尖學府,香港大學將助力香港發展成為國際教育樞紐及創新科技中心,支持國家科教興國,為高質量發展作出貢獻。
行政長官李家超在2025年施政報告中,就打造“留學香港”品牌做了深入闡述,並提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從“留學香港”,到吸引高端人才“留在香港”,再到打造“國際高端人才聚集高地”,這條清晰的邏輯線,彰顯了香港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新思路。
厚積薄發,謀而後動。港大排名冠亞洲,學術殿堂沐晨霞。“QS”2026年亞洲大學排名榜單,令打造“留學香港”品牌更有底氣。
聚焦“國際化” 彰顯比較優勢
香港大學在“QS”最新排名躍升第一,其國際化方面的指標表現優異。
作為港大的掌舵人,謙謙君子的張翔校長表示:“港大連續三年被評為最國際化的大學,一個好的學校必須放諸四海尋找最優秀的人才,近幾年已吸引了一大批世界頂級科學家,這些學者對港大的生產力、學術質量、甚至校園文化的提升都起了很大作用,為港大帶來蓬勃朝氣,塑造了見賢思齊、積極向上的新文化,這些都不是用金錢能買到的。”
香港大學的非本地學生來源覆蓋全球超百個國家,國際學生比例穩定在25%以上,部分優勢學科(如理工、商科)佔比可達35%;港大與全球100多所頂尖高校合作,提供交換生和雙學位聯合培養項目;港大設立“國際聯合研究基金”,支持師生開展跨文化合作研究;港大在《展望十年2026-2035》策略發展計劃中,明確將“國際化”、“創新性”及“跨範疇”作為核心方向,其願景是成為“引領人類未來的世界級大學”,並致力於擔當中國與世界接軌的橋梁。
當下,國際局勢複雜多變,某些國家的“關門政策”已經延伸到了高等教育領域,比如今年的“哈佛事件”就是典型事例。未來,不排除會有更加極端的事件發生。一旦風雲突變,內地高校在國際合作中將會受阻,內地學生境外留學、外國學生到中國內地留學也會受到影響。
港大的辦學實踐啓示我們,與內地高校相比,香港高校的國際化優勢更加明顯,特別是其“研究型大學”定位,疊加“一國兩制”制度優勢,以及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多元文化特色,港大和香港其他高校可以為學生和研究者提供獨特價值,成為理想選擇。
從育才到引才 強化樞紐功能
港大能在亞洲大學排名躍升第一,其奧秘何在?從校長張翔的辦學理念可以看出端倪。筆者多次聽他講過:“港大將通過推動跨學科合作與科技創新,積極參與本地及國際重要項目,發揮知識樞紐作用,助力國家及香港發展。同時,港大致力培育學生成為能應對未來挑戰的領袖,並開發創新方案,造福社會。”
作為學校的靈魂,張翔校長提及“樞紐”一詞,這其實是香港社會應高度關注的一個關鍵詞。以教育為起點,從育才到留才,香港可以強化樞紐的功能。
其一,強化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功能。香港共有5間大學躋身亞洲十大學府,5間大學也躋身世界百強大學。在一個750萬人口、1100平方公里的城市中,擁有如此之多的世界頂級高校,全球罕見!不僅如此,香港打造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具有良好基礎,可持續用力,不斷做大做強。
其二,強化國際人才樞紐功能。在今年瑞士IMD發佈的世界人才排名中,香港升至全球第四、亞太第一。體現出香港對國際人才強大的吸引力。中央希望香港打造“國際高端人才聚集高地”,“兩高”的定位,體現出對香港的人才優勢看好。
筆者留意到,特區政府計劃於明年3月舉辦“全球人才高峰會周”。此外,為廣攬天下英才,特區政府推出了系統性措施,包括:資助專上院校的非本地生自費就學人數上限;成立“留學香港專班”,在全球範圍內推廣並招攬國際師生;實施“高才通”等各類人才計劃等。港大的做法是否可以“燎原”,沿著這些思路繼續發力,讓“育才—留才—用才”的管道暢通,香港完全可以成為令人矚目的國際人才樞紐。
積極識變應變,做好“跨界文章”
港大排名的躍升,其“學術聲譽”“雇主聲譽”等指標表現優異。這表明,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浪潮中,港大與時俱進,應變求變,贏得好評。
大學校長也是開拓者。張翔校長多次在學術論壇表示,在瞬息萬變的全球環境中,港大致力於從各範疇展現真正的國際視野,展現更強靈活性與適應力,港大會秉持宏大抱負,積極進取,並明確聚焦於實現各項遠大而饒富意義的目標。
筆者留意到,港大按照張翔校長的辦學思路,近年來大力推動跨學科教育,通過設立全新學院和課程,將人工智能、數據科學等前沿領域與人文、商業、工程等傳統學科深度融合,旨在培養能應對未來複雜挑戰的復合型人才。比如,新增“人工智能與全球治理”、“氣候科學與可持續發展”等專業,打破傳統學科壁壘,在教育模式創新上力拔頭籌。
近年來,“跨界經營”的經濟現象引發熱議,港大的“跨界實踐”同樣令人關注。香港高校不妨從以下三處入手,做好“跨界文章”。
其一,面向未來,跨越不同學科的邊界。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令許多不可能的事情變為可能,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正在重塑,一些傳統行業消失,許多新行業誕生,大學應研究產業變革的新趨勢,利用自己的科研和教學優勢,敢於跨學科設置專業,為社會培育急需的人才。
其二,面向實體經濟,跨越科研與產業的邊界。前不久閉幕的四中全會通過了“十五五”規劃建議,建議提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同時強調“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香港高校擁有雄厚的科研實力,應聚焦實體經濟的需要,加強與企業深度合作,盡快推進“香港研發”與“實體經濟”對接,讓香港的科研優勢轉變為產業優勢,釋放更大能量。
其三,面向世界,跨越不同文化的邊界。香港高校不僅是教書育人的平台,也是推進多元文化交流的紐帶,應吸引更多國際教員來港執教,吸引更多外國學生來港就讀,搭建更多不同文化背景人士的交流平台,實施更多國際合作項目。如此以來,跨越不同文化邊界,可為香港、為國家發展吸引人才、儲備人才,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正能量。
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辦主任、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多次會見香港幾所主要大學負責人時表示,香港的大學是國家高等教育的寶貴資源,是香港的重要優勢和核心競爭力,香港各大高校要堅定支持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依法施政,共同把大學建設好、管理好、發展好,不斷擦亮香港高等教育“金字招牌”。
由“QS”最新排名榜單可以看出,作為“亞洲藤校”天花板的港大,其“金字招牌”的“含金量”再次提升,令人欣喜和驕傲!巍巍學府、薪火相傳,港大的“昇降機”還在攀升,港大引領香港高等教育的品牌必會熠熠發光、光耀世界。
(本文作者為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