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4日,日本自民黨總裁選舉塵埃落定。現年64歲的政策主張激進而強硬的前經濟安保大臣高市早苗笑到了最後,在第二輪投票中以185票對156票大幅領先,戰勝了對手“年輕的政治明星”小泉進次郎(後者44歲,在現任內閣中擔任農林水產大臣,選前曾一直被眾多媒體、觀察家以及普通民眾寄予厚望)。由此,高市成為自民黨第39任總裁,也是該黨自1955年成立以來第一位女總裁,并大概率將成為日本有史以來的第一位女首相。
那麼,作為如願榮登自民黨總裁甚至日本首相寶座的日本版鐵娘子(她的政治偶像是英國撒切爾夫人),高市早苗上台後會“身段變柔軟”,改變之前的強硬姿態,并修正選舉時的一些政策嗎?同時,高呼“日本優先”以及“日本回來了”的高市早苗與其領導下的內閣,與強調并堅持“美國優先”與“美國回來了”的特朗普政府,會惺惺相惜并同頻共振,還是同性相斥,齟齬難以避免呢?
一、高市早苗上台後,其右翼保守傾向是否會有所收斂?
的確,作為右翼保守勢力的代表,高市早苗的競選口號是,“讓日本變得更加富強,傳給下一代”,并高呼“日本回來了”。與此同時,自詡為忠實繼承安倍晉三衣鉢的“安倍女孩”,高市早苗在選舉中的政策主張基本也是其政治導師安倍晉三當時政策的翻版,有些方面甚至比安倍還保守且強硬,保守主義、民族主義、歷史修正主義等是其典型標籤。
不過,競選與實際執政畢竟是兩回事。候選人為了博人眼球以獲得支持從而贏得大選,在競選時經常會提出迎合民眾心理但現實卻未必可行的口號與主張,然而真正當選後是否依然堅持之前的主張則又是另外一回事,這種例子比比皆是。
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難。政治是妥協和平衡的藝術。當選自民黨總裁尤其是內閣總理大臣後,為了穩固其執政基礎,并在國內外塑造較為良好的輿論環境,加之國內外的各種制約因素,筆者認為,高市早苗會對之前的部分選舉政策予以修正或不得不修正,至少表面上會部分“身段變柔軟”。
但另一方面,江山易改,本性難易。其保守右翼的本色不會根本改變,部分改變或修正也只是策略性、戰術性和暫時性的,隨著其執政基礎尤其是政治基本盤的穩固和強大,其強硬程度不僅不會降低,反而可能會變本加厲。當然,由於其自身的特點與弱點以及自民黨內與日本國內政治的複雜性,加上國際環境的制約,高市能否順利穩固執政基礎和基本盤,尚不得而知,或者說還是一個大大的問號。如果她領導的內閣又是一屆短命政府,則又另當別論了。
二、她可能在哪些方面改變之前的政策?
正如高市早苗在當選總裁後的致辭中所表示的一樣,“現在與其說高興,不如說面臨堆積如山的難題。”的確,雖然當選為日本自民黨總裁,并創紀錄地成為日本第一屆女首相,但高市面臨的卻是一個相當複雜的局面,甚至可以說是一個爛攤子:執政聯盟在國會眾參兩院均是少數、黨內分裂明顯、經濟壓力巨大,還有敏感而複雜的外交平衡問題。
為了解決這些難題,高市在當選致辭中說,她會“工作、工作、再工作”,并希望團結一切力量,盡快拿出切實有效政策和措施。具體來說,她應該會根據輕重緩急,對以下政策予以改變或者部分修正。
首先,修正經濟與財政政策。這是最先也是最迫切需要妥協的領域。畢竟,經濟發展與安全永遠都是執政黨必須最優先考慮的頭等大事,也是其執政合法性與否的最重要衡量指標。其改變或修正點具體表現為兩個方面。其一,降低財政支出的規模與速度;其二,減少對日本央行(BOJ)的公開施壓。
高市在選舉中推行類似“安倍經濟學”的激進財政刺激,主張通過大幅增加公共投資以應對少子化、促進增長。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目前日本的公共債務占GDP比重已超過260%(約263%),遠超希臘債務危機時期(約142%)的水平。對此,財務省和黨內務實派一定會強烈警告高市不可太冒進。她將被迫大幅削減財政支出的規模,并在實施時分階段進行。總之,她的“大膽財政政策”將不得不變得“更加審慎”。
此外,對於任何政府而言,與央行公開對立都是經濟決策的大忌。對此高市應該會避免。高市在選舉時堅定支持超寬鬆貨幣政策,并向日本央行施壓維持甚至加碼寬鬆。不過,其上台後,大概率會改變之前的對日本央行強硬施壓態度。如果日元因歐美加息而過度貶值,引發嚴重輸入性通脹,其執政合法性將受到嚴重質疑,甚至由此倒台也未必沒有可能。這個風險想來她不會不明白,并由此變得更加謹慎。
其次,關於修憲議程,將戰略性推遲,降低優先級。
高市在選舉中主張修憲,尤其是將修改和平憲法第九條、明確自衛隊地位作為核心且優先的政治目標。然而,其上台後,實際優先級將會大幅降低。畢竟,修憲門檻非常高(國會兩院三分之二讚成+全民公投過半數),且執政聯盟的公明黨對此態度很謹慎,國民意見也明顯分裂。在此情況下,強推修憲可能導致內閣支持率暴跌,甚至會有聯合政府破裂的風險。因此,高市肯定心知肚明,至少短期內她應該不會冒這個險。她會將政治資本優先用於更能見效的領域(如經濟上減稅與提升防衛能力建設等),而將修憲作為長期宣傳目標,以維持其保守右翼的強硬形象,短期內擱置一下也無妨。
再次,在外交與安全政策方面,態度將策略性緩和,尤其是對華方面,其措辭與方法都將大概率軟化和柔化。
中國作為日本的近鄰,高市早苗就任日本首相後,將如何處理與中國的關係備受關注。此前她曾多次公開參拜靖國神社,否認南京大屠殺歷史,宣揚“中國威脅論”。此外,她曾積極推動制定《經濟安全保障推進法》,旨在限制中日高科技合作,進一步凸顯其對華政策的強硬基調。在2016年擔任總務大臣期間,她以所謂國家安全為由主導排除華為5G設備,成為日本對華技術“脫鈎斷鏈”的關鍵人物。
特別值得警惕的是,高市早苗過去還曾多次妄議台灣問題,甚至在公開場合與已故的安倍晉三一樣,鼓噪所謂“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錯誤言論。今年4月,她還曾竄訪台灣,與民進黨當局領導人賴清德會談。可以想見,其上台之後,日本很可能會在台海問題方面更加深度涉入,甚至試圖和美國一起“協防台灣”,使得台海問題變得更加複雜和敏感。
當然,其上台後,儘管政策核心方向(強化日美同盟、提升防衛能力)不會變,但具體執行的手法和言論大概率將會趨於謹慎。尤其是對華的強硬言論將降溫,在參拜靖國神社問題上也大概率應該也會更加謹慎。畢竟,其上台後,為了給高層對話留出餘地,她對華的公開批評應該更有選擇性和柔軟性。此外,來自日本社會的主張穩定和平衡的勢力特別是日本經濟界的巨大壓力也是主要制約因素之一。為此,高市應該會轉向“戰略性模糊”,強調“該主張的堅決主張,該對話的積極對話”,避免因過度刺激中國而損害日本的經濟利益,至少言論上可能不再像之前那麼“咄咄逼人”。
日本自民黨第29任總裁高市早苗圖源:新華社
實際上,高市早苗應該已經感受到了外界的壓力。在9月24日的競選活動上,被問及若就任首相是否會繼續參拜靖國神社,她表示,會考慮對外交的影響,“將酌情作出恰當判斷,絕不能使其成為外交問題”。在次日的政策演講中,高市早苗又表示,中國是重要鄰國,希望與中國保持良好關係,同時辯解稱自己對中國的所謂“嚴厲言論”大多隻與經濟議題相關。
其實,高市如果若在歷史和領土問題上持續對華強硬,既會加劇日本外交的不確定性,更不利於其自身執政穩定。再說,日本社會民眾總體上不讚成高市在領土、歷史及現實問題上對華采取強硬態度,認為其強硬且激進的右翼觀將“把日本帶入危險境地”,對其保持高度警惕。
當前日本在經濟上很大程度上依賴中國,作為一個95%以上商品需要出口的貿易大國,日本雖然是美國的盟國,但目前也沒有逃脫被美國“割韭菜”的命運,在此情況下,如果再搞壞和中國的關係,日本經濟將雪上加霜。因此不管高市早苗的個人意識形態多麼強烈,日本經濟界、政府官僚以及自民黨內部的平衡派,都不會任由一個右翼領導人把日本經濟帶入困境,更不會允許其把日本帶入險境。
最後,在社會與文化政策方面方面,也將進行象征性讓步。
高市在選舉時主張,推動基於傳統家庭觀念的社會政策。上台後,她應該會繼續堅持個人信念,但也會意識到這類社會議題極具爭議性,會消耗大量政治資本,萬一引發年輕人和都市選民的強烈反對,必將衝淡其經濟、安全等核心議程,得不償失。因此,她可能不會積極主動推動相關立法,或至少將其置於政策清單的末位。
三、她強調日本優先的主張,是否會同美國發生衝突?
高市早苗在競選時提出“日本人優先”主張,質疑美日現有協議公平性,不滿美國“割韭菜”行為(如5500億美元投資要求)。其主張的確蘊含著試圖尋求日本更大的戰略自主性的意圖,因此與美國有發生政策衝突的一定可能性,但基於日美同盟中美主日從的現實,尤其是日本在安全方面對美國的依賴現狀,這更多會體現在經貿摩擦和戰略自主性的有限爭取上,絕非想與美國進行全面的政治或軍事對抗。
關於日美貿易協定,雖然已經簽署,但截至目前美日雙方在投資形式、半導體和藥品關稅,以及兩國各自將如何受益等問題上仍存很大分歧。高市早苗曾放言,若上述協議被證明不公平,不排除重新談判的可能。不過,高市在最近的媒體採訪中明確表示,她沒有推翻美日貿易協定的想法,只是主張在協定具體實施過程中,萬一有對日本不利的情況,應該成立日美雙方均參與的協調委員會,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協商解決。
與拜登政府不同,特朗普政府淡化意識形態而更加註重利益交換。高市早苗若成為首相,在對美關係上沒有太多籌碼,讓美日關係更進一步估計不太容易。此外,極端強硬的右翼保守形象會不會讓特朗普接受甚至欣賞她,也是很大的疑問,至於其在任期間能否改變并提高日本的國際地位,至少目前還看不到相關跡象。
據日本共同社披露,特朗普預計本月訪問日本,若行程確定,高市早苗可能在就任約兩周後就與特朗普舉行面對面會談。“安倍女孩”的這次大考結果如何,令人拭目以待。至少有一點,她不具備其政治導師安倍晉三的足够強大與靈活,和特朗普也沒有密切的私人聯繫,同時也缺乏與其他美國高層的緊密聯繫,這些都為其構建未來的美日關係增添了很大不確定性。
多家美國媒體分析指出,特朗普團隊對高市早苗的“反華”形象存有顧慮,美方更傾向於一位既能配合美國“印太戰略”,又能維持地區穩定的日本領導人。相較過於強硬的候選人,美方可能更青睞政策風格穩健、可預測性更高的合作對象。
當然,手裡無牌的高市早苗,為了進一步拉近與美國的關係,不排除應美方要求進一步增加防衛支出的可能性,這也與她一貫的強硬防務主張相符,她曾多次呼籲基於日美同盟加速部署導彈系統,強化對敵基地的打擊能力,并將防衛預算占GDP的比例從2024年的1.6%逐步提升至2027年的2%。這方面日方動態不僅值得中方警惕,對地區安全局勢也必將帶來相當大的消極影響。
總之,上台後的高市早苗為了穩固執政基礎和基本盤,會在政策實施的戰術層面,包括規模、速度、優先級和言論措辭等方面,做出一定的務實改變或調整,“身段變柔軟”一些。但另一方面,她大概率不會從根本上改變自己保守、強硬的政治本色和戰略方向,不僅因為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更因為這是其得以上台的根本。然而,後者的激進與強硬會給日本社會以及中日關係甚至地區安全局勢帶來什麼,也是不言自明的。
希望上台後的高市及其內閣也能够有此洞見,走得更遠。至於中國,只要察其言,觀其行,做好自己即可。
(本文作者為上海理工大學國際政治學者郭麗,本網獲獨家授權刊發,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