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首页 > 生活

洪錦鉉:“樺加沙”彰顯香港社區治理關愛力量

日期: 2025-09-29

超強颱風“樺加沙”襲港前夕,風雨欲來的緊張氛圍籠罩全城。面對這場潛在的自然考驗,香港特區政府沒有獨自“戰鬥”,而是以“超前部署”為綱,團結社區力量,將防颱應急的網絡鋪到街坊身邊﹐而關愛隊在颱風前後的活躍身影,成為社區治理中最溫暖的“移動防線”。

香港中通社圖片

在特區政府的統籌下,各區民政處早早拉響防颱警報,準備工作陸續鋪開:各區關愛隊義工反覆巡查轄區內的水浸黑點,確保排水設施暢通;依託地區網絡聯動區議員,將防颱資訊與幫扶服務直接送到有需要的居民手中。這種“政府牽頭、社區參與”的模式,打破了傳統應急的“單向輸出”,從政府獨自應對,變成街坊鄰里齊參與、上下一心為社區解困的響應。

關愛隊的義工行動,正是“積小善成大善”的體現。以寶達關愛隊為例﹐隊長張佳圓帶領隊員把“防颱準備”做進細節:兩次細緻地巡查社區﹐發現潛在危險、渠位堵塞或雜物堆積,便當場清理或通知管理公司,督促盡快完善防護;通過在社區張貼海報、邨內叫咪呼籲、微信群組通知、電話提醒等方式,務求讓更多街坊做好防風準備;當颱風警示降至3號信號時,他們又在安全的前提下巡查社區,向管理公司反饋情況﹐力所能及地配合恢復工作,盡快為街坊出行提供便利。這些微小的舉措,或許街坊未有多大感知,但這份默默守護,讓街坊在風雨前後多了一份踏實。

颱風最終平穩過境,香港之所以能最大限度減少損失,除了政府的有力部署,更離不開關愛隊這類社區力量的“補位”。從社區治理的角度來看,這些微小的善舉恰恰印證了,社區治理不僅是在工作層面要“覆蓋到”﹐同時在人心細微處也要“關愛到”。從應對颱風“樺加沙”的過程中,關愛隊義工既是“宣傳員”和“好幫手”,更是社區應急和響應的“最前線”。他們用腳步丈量社區的安全,用行動織就一張“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防颱保護網,讓“社區治理”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街坊能摸得到、感受得到的實惠。

筆者常想,“社區無事就是最好的事”。我們每日所做的事,正是防範於未然﹐守護街坊安然﹐這便是對社區治理的貢獻。關愛隊推行兩年以來﹐運作日益完善,配合政府把社區關愛服務“做細做實”。他們的行動,也吸引了更多居民加入義工隊伍。在社區這個“共同家園”,無論防颱應急還是日常服務,都需要更多人伸出援手。當越來多人願意為鄰里多走一步、多問一句,“微笑社區”就不再是口號,而是每個香港人都能享受到的美好生活場景。

社區治理的核心永遠是人。當政府與社區力量緊密相連,當街坊鄰里守望相助,無論面對怎樣的挑戰,香港都能凝聚起暖心的力量,在風雨中茁壯,在團結中變得更強。


(本文作者洪錦鉉為香港城市智庫召集人、觀塘區議員)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