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9月16日電(編輯 馬華)近期,法國債務風險持續發酵,當投資者寧願少收利息也要把錢借給歐萊雅等法國企業,卻要求法國政府支付更高溢價時,這個國家的主權信用故事已翻開危險新篇章。
圖為法國巴黎盧浮宮金字塔入口處。新華社資料圖
據報道,9月以來,法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多次高於空客、安盛、LVMH等本土企業發行的同期公司債券,出現2006年有記錄以來最密集的“負利差”現象。
這一反常現象背後,是市場對法國政治動蕩和債務持續攀升的深切擔憂。高盛數據顯示,目前已有10家法國企業發行的公司債相對於法國國債呈現負利差,若將範圍擴大至整個歐元區,更有超過80家企業債券的收益率低於法國國債。
這是2021年12月30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拍攝的歐元紙幣與硬幣。新華社資料圖
導致該現象的直接原因之一是國際評級機構對法國信用評級的調降。9月12日,惠譽將法國主權信用評級從“AA-”下調至“A+”,評級展望穩定。報告指出,法國債務占GDP比重預計將從2024年的113.2%攀升至2027年的121%,而在可預見的未來缺乏明確的債務穩定路徑。
政治不穩定進一步加劇了財政風險。不到一年時間內,法國已經更換三位總理。前總理貝魯提出的財政緊縮預算案,包括削減假期、凍結福利與個稅纍進階梯等措施,引發民眾強烈反對,最終導致政府垮台。政治碎片化與兩極分化,使政府難以推行有效的財政整頓政策。
9月10日,在法國巴黎總理府,法國卸任總理貝魯(右)與新任總理勒科爾尼出席交接儀式。新華社圖片
目前,法國政府債務總額已達3.35萬億歐元,利息支出更從2020年的260億歐元躍升至660億歐元,超過該國的教育或國防預算。有經濟學家指出,法國國債已不再被市場視為“無風險資產”,其交易特性更接近新興市場債券。
儘管法國擁有龐大、多元的經濟體和健全的銀行體系,但在高稅收、高社會支出的結構性限制下,財政改革步履維艱。民眾對緊縮政策強烈抵制,各政治力量難以達成共識,使得任何實質性改革都難以推進。
9月10日,法國多座城市10日發生“封鎖法國”大規模游行示威,抗議前任總理貝魯此前提出、旨在削減財政支出的預算草案。圖為在法國巴黎街頭,警察在法國巴黎夏特萊廣場附近的游行示威現場警戒。新華社圖片
市場分析認為,當前政府債券的收益率高企,更多源於國債過量供應及政治不確定性推高風險溢價,而非企業信用質量的大幅提升。然而,若債務問題持續發酵、經濟未見起色,法國的融資環境或將面臨更大挑戰。
債務高企、政治分裂與經濟增長乏力的三重壓力下,法國正面臨嚴峻挑戰。
法國總統馬克龍。新華社資料圖
據法媒報道,最新多項法國民調顯示,僅15%法國受訪者對馬克龍執政有信心,64%受訪者要求其辭職,2027年總統選舉前的政策推進空間進一步收窄。
而法國的困境,也折射出歐洲多國在高福利可持續性、政治碎片化等問題上的共性難題,為歐元區穩定埋下隱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