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首页 > 商業

黃仁勳示警成真?谷歌前CEO:開源策略恐讓多國“集體倒戈”中國

日期: 2025-11-16

香港新聞網11月14日電 中美在人工智慧(AI)領域的角力日益激烈。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曾多次提醒,中國AI產業正以極快速度追趕,美國的領先優勢並不穩固。如今Google前CEO施密特(Eric Schmidt)也表達了同樣的憂慮。在11日發布的Podcast節目《Moonshots》中,施密特指出,隨著中國AI模型的“開源”策略擴散,全球許多政府可能會出於成本考量,最終選擇採用中國的AI技術。

7月28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參觀者在中國南方電網展區拍攝“悟空”帶電作業機器人。新華社資料圖

施密特表示,美國與中國AI發展的最大差異,在於模型開放性。他指出,“美國最先進的模型是閉源的,而中國最先進的模型卻是開源的。”這意味著,中國的AI系統可以被免費取得、修改與再利用,而美國的封閉式模型則需付費使用。

施密特認為,這種結構差異帶來新的地緣政治挑戰。對於資金有限的開發中國家或中小型政府而言,免費開源的中國模型更具吸引力。施密特直言,“那些沒有西方那樣雄厚資金的政府和國家,大多數最終都會採用中國模型,並不是因為中國的模型更好,而是因為它們免費。”

施密特於2001年至2011年間擔任Google CEO。近來他多次針對中國科技崛起發表看法,尤其關注AI發展帶來的戰略轉變。

10月29日,施密特與其AI團隊成員Selina Xu在《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聯名發表文章,文中提到1896年李鴻章初訪美國時,對紐約高樓大廈的讚嘆,與今日外國人造訪中國時的震撼形成對比,指出美國與西方需要思考一個關鍵問題:中國如何在短短數十年間,從“技術落後國”轉身成為“科技超級大國”。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