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11月5日電 當地時間11月4日,美國參議院再次未能通過聯邦政府臨時撥款法案,標誌著始於10月1日的本輪政府“停擺”正式突破35天,超越美國總統特朗普首個任期時創下的最長“停擺”紀錄。隨著感恩節旅遊旺季臨近,特朗普政府發出警告:若僵局持續,全美機場或將陷入“大規模混亂”。
這是10月21日在美國華盛頓拍攝的國會大廈和交通信號燈。 圖片來源:新華社
此次“停擺”已持續近六周,聯邦政府超40%部門陷入停頓。據白宮數據,約140萬聯邦員工被迫無薪休假或“無薪上班”,涵蓋空中交通管制員、國家公園管理員、社保系統工作人員等關鍵崗位。多項民生福利項目同步“停擺”,包括覆蓋數百萬低收入群體的“補充營養援助計劃”,部分家庭已面臨食品短缺危機。
最緊迫的危機集中在航空領域。運輸部長達菲4日在費城記者會上直言:“若民主黨再拖延一周,我們將看到大規模航班延誤、取消,甚至部分空域被迫關閉。”他解釋,當前6萬餘名空管人員與運輸安全局員工無薪工作,壓力已達臨界點——若病假率上升,機場值機、安檢、塔台調度均可能癱瘓。美國汽車協會預測,今年感恩節將有580萬旅客搭乘國內航班,創歷史新高,進一步放大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特朗普任內政府“停擺”(當時創下的最長紀錄)時,正是因空管人員大規模請病假引發機場癱瘓,最終迫使政府妥協。此次歷史重演,部分國會議員寄望於紐約、加州等關鍵州的地方選舉能撬動政治籌碼,但目前兩黨均未顯露讓步跡象。
“停擺”不僅衝擊民生,更拖累經濟。穆迪分析估算,每“停擺”一周,美國經濟將損失約120億美元;中小企業因政府訂單延遲、貸款審批停滯叫苦不迭。更深遠的影響在於公眾對政府的信任——蓋洛普民調顯示,超60%美國人對兩黨“為政治鬥爭犧牲民眾利益”表示不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