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11月5日電 近期,英國經濟出現回暖跡象,製造業和債市雙雙釋放積極信號,但分析指出當前復甦基礎仍顯脆弱,經濟前景面臨考驗。
圖為英國倫敦橋 圖片來源:新華社
標普全球數據顯示,10月英國製造業PMI升至49.7,創下12個月新高。這一改善主要得益於捷豹路虎在8月底停產後逐步恢復生產,帶動供應鏈企業訂單回升。此前該車企停產導致英國9月汽車產量跌至73年來同期最低,對製造業造成明顯拖累。此次復工不僅推動自身產能恢復,也為上下游數千家關聯企業注入活力。
儘管數據改善,英國製造業復甦態勢並不穩固。PMI仍處於收縮區間,且復甦高度依賴單一企業復產。標普全球市場情報總監多布森指出,英國國內外市場需求整體疲軟,企業多依靠積壓訂單維持生產。潛在增稅風險和美國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進一步壓制企業信心,需求不足仍是制約生產擴張的核心問題。
在製造業緩慢恢復的同時,英國債市迎來近兩年最強勁反彈。據彭博社消息,英債市場的亮眼回報正吸引包括Aberdeen Group、富達國際等全球投資者增加押注。鑑於10月通脹趨穩(其中食品價格出現自2020年底以來最大跌幅),同時市場預期11月26日的預算案將推出有利於債市的財政措施,貨幣市場預計英國央行在未來一年內將降息60個基點,增強了市場的樂觀情緒。
然而,債市快速上漲引發過熱擔憂。富蘭克林鄧普頓警告,預算案可能引發市場波動,長期國債收益率存在反彈風險。
整體來看,當前英國經濟的積極信號更多體現為短期反彈。分析認為,製造業能否持續復甦,最終取決於需求能否實質性改善;而債市走勢則與通脹控制和財政政策效果密切相關。未來數月,預算案的出台與貨幣政策的走向,將成為決定英國經濟能否穩步復甦的關鍵。(綜合中國經濟網,環球網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