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首页 > 商業

以“先進”續寫“製造業巨頭”:全球首台移動氫能發電機落地中國

日期: 2025-11-01

香港新聞網10月31日電(記者 馮秋榆) “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推動量子科技、生物製造、氫能和核聚變能、具身智能等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近日,中國首台可移動式零碳制氫發電車投入使用,未來可替代柴油發電機,應用在體育場館、居民小區等保電工作中。氫能作為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能源載體,正加速從國家戰略藍圖落地為現實應用,走進生產和生活。

當前,中國氫能示範城市群正在推動供電、物流、工業等多個氫能使用場景落地,中國氫能的規模化應用備受關注,《華盛頓郵報》10月26日撰文認為,以氫能等為代表的先進製造業將讓中國繼續保持製造業巨頭的地位。

全球首台移動式零碳氫能發電裝置落地中國(圖源:江門市政府網站)


全球首台移動式零碳氫能發電裝置落地中國

10月22日,在2025中國氫能產業大會上,全球首台移動式零碳氫能發電裝置正式交付,這是全球首台真正實現氫氣“即產即用”與“零碳排放”的發電裝置,標誌著中國在零碳電力應急保障與分布式能源供給領域邁出關鍵一步。

據悉,這一裝置採用“水進電出”的設計,可隨時隨地發電,未來可替代柴油發電機,與市電形成互補聯動,保障體育賽事高清轉播、智慧照明、計時記分系統、醫療救援等核心負荷,也可應用在居民小區,作為電網故障時的應急保障。

它的每小時產氫量達80立方米,可持續10小時發電。未來,該類型氫能源裝置還可廣泛應用於城市應急搶修、偏遠地區供電、國防支援等多類場景,而由於全流程零碳排、零污染,更為全球零碳能源轉型貢獻“中國方案”。

小區供電、氫能重卡、消納風電……氫能市場達萬億級

根據國家能源局數據,2024年,中國氫能生產消費規模超過3600萬噸,位列世界第一,其中可再生能源制氫的產能超過全球的一半。“十四五”期間,中國統籌謀劃新型儲能、氫能等新興產業發展,促進產業創新生態和發展環境持續優化。

氫能在城市中的應用正在加速落地。比如,廣東佛山的“丹青苑”人才公寓,利用天然氣制氫,氫再驅動燃料電池發電,供小區1700多戶居民使用;而另一個位於佛山的國家能源局氫能示範項目,可以將生活垃圾“變廢為寶”,在無氧環境下低溫烘焙成碳粉再轉化為以氫氣等合成氣,成本能控制在每公斤10元,具備大規模應用推廣的前景。

當前,中國氫能示範城市群正在推動氫能物流等場景落地,“十四五”期間氫能重卡核心部件氫燃料電池系統的成本從每千瓦近萬元下降到2000元以內,國家能源集團國華能源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馬藝峰介紹,綠氫成本可以控制在每公斤20至25元,在“十五五”期間應該具備一定的規模化應用。

到2035年,中國風電光伏總裝機預計達36億千瓦,從當前計算,還有19億千瓦的新增空間,綠色氫氨醇也將成為消納光伏風電的重要路徑。專家認為,在工業領域,綠色氫氨醇技術也有望在“十五五”實現新的突破。未來,隨著綠氫成本持續下探、產業鏈協同能力增強以及應用場景不斷拓展,氫能有望從示範走向規模化,激活萬億市場。

外媒:“先進製造業”賦能中國持續“製造業巨頭”地位

澳大利亞工程院院士、佛山仙湖實驗室戰略科學家程一兵認為,從上游制氫、中游運氫、下游用氫,中國的氫能技術已經走出實驗室,向產業化應用階段轉化,在氫能技術全面性、先進性等方面中國領先於全球水平。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製造國,約占全球產量的 30%,新的五年規劃要求以量子科技、生物製造、氫能和核聚變能、腦機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動通信等先進產業為骨幹。”《華盛頓郵報》近日撰文認為,以氫能等為代表的先進製造業將讓中國繼續保持製造業巨頭的地位。

《華盛頓郵報》援引摩根士丹利首席中國經濟學家Robin Xing評論認為,多年來,中國製造業已經從勞動密集型、低成本生產發展到電動汽車、機器人和電池等更高價值的產品。“比亞迪和寧德時代等中國公司已成為電動汽車電池技術和生產的全球領導者。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彭博新能源財經預計,中國的綠氫產能將占世界產能的很大一部分。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能源與綠色低碳發展研究部部長景春梅表示,預計到2030年左右,綠氫的價格將降至每公斤約10元。 屆時,綠色氫、氨、醇在工業領域將具備經濟性,并可能成為一種超越地緣政治的“綠色石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