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伴隨中美貿易戰的深化,稀土,這一曾經略顯陌生的字眼成為大國博弈的關鍵詞之一。中國對稀土產品加強出口管制政策,成為美國被迫向中國尋求協商解決分歧的最直接動因。稀土能否持續成為中國對美博弈的最大“殺器”?或是像美國財長貝森特近日所說,美國將在兩年內確保稀土的替代供應,擺脫對中國的稀土依賴?香港新聞網就此邀請生態環境問題學者陸瓊撰稿,解釋中國在稀土產業方面優勢的關鍵所在,稿件全文如下: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稀土成為大國博弈中的一個熱點問題。2024年以來,中國在稀土產品出口方面加強了管制,引發了許多關注和討論。中國在稀土產業方面的優勢從何而來?稀土出口管制為何引發他國忌憚?其實,很大程度上,這些都與稀土自身的特性有關。
稀土是一類非常有趣的元素,共有17種,包括鈧(Sc)、釔(Y)和十五種鑭(La)系元素。一開始,人們認為這些元素在地球上十分稀少,因此將其稱為稀土(rare earth elements)。現在發現,部分稀土的含量并不少。鈰(Ce)、鑭(La)、釔(Y)、釹(Nd)的含量大於鉛,從總量上來說屬於常見元素。鐠(Pr)、釤(Sm)、釓(Gd)、銪(Eu)的含量也高於金、銀,很難說是“稀有”。
不過,從多個角度來說,稀土確實具有“稀”的屬性。
稀土元素在地球上的分布極其不均。中國是稀土儲量最多的國家,其次是巴西、越南、俄羅斯、印度、澳大利亞和美國,此七國的稀土資源儲量合計超過全球稀土資源儲量的96%。因此,對於世界上其他大部分國家來說,稀土元素確實堪稱稀有。
稀土的“稀”體現在其礦石品位上。全世界範圍內,除了如氟碳鈰礦、獨居石等少數獨立礦物外,稀土通常與其他礦物共生,且含量很低,以稀土氧化物計的品位一般都在百分之幾甚至千分之幾,與動輒含鐵量30%甚至60%的鐵礦石相比差距懸殊。這就導致岩型稀土冶煉往往需要配套一個規模巨大的副產品生產系統,以及相應的下游生產、消費市場,否則無法充分消納百倍甚至千倍於稀土產品本身質量的其他礦物。這也正是中國為何能在稀土生產上遙遙領先於世界其他國家的原因之一。中國巨大的礦業規模使得各種伴生型礦產綜合利用成為可能,并能保持較低的綜合生產成本。
稀土礦普遍較低的品位也會在初級采選環節帶來很高的環保成本。無論是岩型稀土礦的開采和萃取,還是離子吸附型礦體的浸選,都會對地表植被、地下水等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對開采區周圍的生態環境造成威脅。同時,稀土礦常常伴生具有放射性的釷、鈾或鐳。稀土采選的過程把這些放射性元素帶到地面,并在一定程度上富集并帶來潛在的污染風險。在中國,這一系列的生態環境損害和處置成本已經和正在通過時間來消化。而對於那些試圖新建產能的國家來說,除非執行的環保標準極低,否則僅無害化處置放射性問題就需要很高的成本。
稀土礦石。新華社資料圖片
稀土的“稀”還表現在應用方面。稀土元素的原子擁有活潑的4f電子層,可謂長袖善舞,當它們與銅鐵鋅鋁等常見材料結合時,只需要很少的數量,就能讓這些“大老粗”們改變微觀結構,搖身一變為具有特殊性能的“高帥富”。例如,在玻璃中添加千分之二至五的鈰(Ce),就能讓玻璃具有良好的透光但遮蔽紫外線功能,可用來生產各種先進光學部件。為此,稀土被稱為工業材料的“維生素”或“味精”,用量少而作用大。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也使得稀土的消耗品屬性增加。從現有的稀土製品中回收稀土并非絕無可能,但足够規模的回收渠道與能力就是許多國家難以逾越的第一道門檻。
以上可以看到,從原料和粗加工方面來說,中國巨大的產業規模和雄厚的產業基礎帶來了不可比擬的優勢,短時期內是其他國家無法追趕的。
當然,這只是稀土產業的一部分。中國在稀土精煉方面的優勢,才是更大的殺手鐧。這也與稀土的特性有關。
如前所述,稀土是十七種元素的統稱,其中十五類都屬於鑭系元素。它們性質相近,時常伴生,經過粗選的原料可以說是一團混在一起的“稀泥”。然而,在應用環節,稀土需要以極高的純度進行精確的添加,這對稀土的分離和篩選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般混合物的分離可以利用其溶解度、熔點、沸點等性質的不同來進行,但是對於稀土來說行不通。自徐光憲院士(1920-2015)提出串級萃取理論以後,中國幾代科學家不斷創新,在稀土精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幫助中國擁有掌握了全球90%以上的精煉產量。顯然,這樣的科學家團隊和龐大的產業工程師隊伍也是其他國家在短期內難以培養的。
正是由於中國在精煉方面的能力突出,使得中國的稀土產業正在呈現從微笑曲線底部向上部發展的趨勢。為了減少稀土資源消耗和生態環境破壞,中國從2006年開始實行稀土開采總量控制,此後,中國開始從其他國家進口稀土原料。到2024年,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稀土產品進口國,主要進口產品為稀土精礦,主要來源國為美國、馬來西亞、俄羅斯、越南、印度等其他擁有稀土資源的國家。可以說,中國從1998年起實施出口配額控制,管控的是粗加工資源的出口;從2024年起升級的開采、冶煉和出口配額管制政策,更多管控的是精加工稀土產品的出口,這才是中國獨一無二的核心產品。
總的來說,中國豐富的稀土資源儲量、龐大的綜合礦業產能、先進的稀土精煉能力,以及已經長期消化的環保成本,共同構成了中國稀土產業較高的產出能力和較低的綜合成本。世界其他稀土資源國并非沒有機會趕超,只是需要面臨較高的初始投入和較長的研發過程。事實上,中國的稀土產業并非完美無缺,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修複、應用產品研發等方面,中國還有很多弱項需要彌補。或許,當前這一階段性的優勢能够給中國帶來更從容的發展環境,在未來取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作者陸瓊為生態環境問題學者。本網獲獨家授權刊發,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