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10月10日電 今年中國國慶中秋疊加的8天超長假期,掀起新一輪出行熱潮。全社會跨區域人員流動量超過24億人次,創下歷史新高。8.88億人次的出遊規模、8090.06億元(人民幣,下同)的旅遊總花費,不僅展現了假日經濟的旺盛活力,更折射出中國消費市場的深層變革。
圖為國慶假期昆明火車站旅客出行情況 圖片來源:新華社
從各城市陸續發佈的“成績單”來看,文旅市場呈現多元化發展格局。成都的遊客總量連續兩年位居榜首,上海則以近700萬人次的增量成為增長最快的城市之一。但值得關注的是,單純的遊客數量對比已難以完全反映當下文旅消費的全貌。在數量增長的背後,消費品質的提升、體驗方式的創新、區域聯動的增強,正共同描繪出一幅更加立體的假日經濟圖景。
細看數據,文旅消費呈現出量質齊升的可喜態勢。在納入統計的11個主要城市中,有8個城市遊客總量突破2000萬人次,遠超去年同期的3個。更令人欣喜的是,遊客的人均消費水平普遍提升,北京、南京、成都三地人均花費超過1000元,反映出文旅供給能力的整體增強和消費升級的積極態勢。
隨著交通網絡日益完善,跨城旅遊已成新常態。美團數據顯示,假期租車市場異常活躍,成都、三亞、烏魯木齊等城市訂單量位居前列。這種“中心輻射+周邊聯動”的模式,有效打破了單一城市旅遊的局限,推動著區域旅遊協同發展。
科技與文旅的深度融合正帶來全新體驗。曾經絢爛夜空的煙花表演,正逐漸被更具科技感和環保性的無人機秀取代。在深圳,萬架無人機編隊以震撼的表演展現城市特色;在西安,科技讓歷史文化真正“活”了起來——碑林博物館的數字展覽、城牆的MR混合現實項目、大唐不夜城的裸眼3D技術,都在將傳統觀光轉變為可參與、可互動的沉浸式體驗。
與此同時,文體旅產業的深度融合成為拉動消費的新引擎。重慶的演唱會吸引8.2萬觀眾,廣州的國際漫畫節帶動消費3.8億元,上海的國際賽事構建起“觀賽+旅遊”的消費生態。這些現象表明,“為一場活動赴一座城”正在成為新的消費時尚,展現出強大的市場號召力。
跨境旅遊便利化政策的持續優化,為入境遊市場注入了強勁動力。北京共接待入境遊客11.9萬人次,同比增長48%;深圳更是表現亮眼,外國遊客入境人次大幅增長145.2%。這些數據不僅印證了中國旅遊吸引力的顯著提升,也清晰體現出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持續深化。
國際經驗表明,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後,消費升級將進入加速期。中國人均GDP已連續兩年保持在1.3萬美元以上,消費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這個假期湧現的服務體驗類消費、綠色智能產品、國潮消費等亮點,正是這種變化的生動體現。
當然,從“消費大國”到“消費強國”的轉型之路仍面臨挑戰。中國居民消費率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差距,收入分配格局、社會保障體系等都需要進一步完善。在部分高端製造和服務領域,有效供給不足的問題依然存在。未來需要通過深化改革,提升居民消費能力,優化供給結構,讓群眾能消費、敢消費、願消費。
儘管假期的消費熱潮終會過去,但消費升級的大趨勢不會改變。隨著政策持續優化、供給質量提升,中國消費市場必將在量與質的雙提升中,邁向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綜合21經濟網,中國經濟網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