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首页 > 商業

中國“雙節”跨境遊雙向繁榮背後的三大驅動力

日期: 2025-10-10

香港中通社10月9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 錢林霞)在剛剛過去的中國國慶中秋雙節長假,中外遊客“雙向奔赴”趨勢顯著。國家移民管理局數據顯示,日均出入境客流突破200萬人次,粵港澳大灣區成為熱門樞紐,香港煙花匯演單日吸引超8萬跨境觀眾。暨南大學旅遊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新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董觀志接受香港中通社採訪時表示,政策持續發力、消費需求結構的演變以及區域協同效應是跨境遊雙向繁榮背後的三重驅動力。

遊客在香港中環乘搭摩天輪。(香港中通社 鄧子傑攝) 香港中通社圖片

國慶前夕,商務部等9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擴大服務消費的若干政策措施》落地實施,帶動入境消費、邊境旅遊與服務型消費協同升溫。該措施將“優化離境退稅服務”列為重點任務。政策核心是讓境外遊客“買得方便、退得順暢”。

董觀志表示,這項措施背後是簽證便利化:中國對47國單方面免簽+29國互免簽證+55國過境免簽的組合拳,形成全球最大規模免簽朋友圈,極大便利了外國人來華旅遊,也讓中國遊客“走出去”的需求更好得到滿足,這是“引進來”和“走出去”的基礎;其次是中國政府在退稅服務方面的優化,激發了入境遊客在華消費需求;與此同時,外幣外卡支付渠道持續拓寬,外籍遊客可直接使用Visa、Mastercard、Apple Pay完成支付,支付便利性成為促成消費的關鍵因素。

互免簽政策改變了旅客的消費需求。塞爾維亞憑藉對中國遊客免簽及直航的便利性,吸引大量中國遊客探索其自然風光與人文特色,中國旅行者對在地文化與獨特體驗的好奇心空前高漲。據途牛旅遊網10月8日發佈的《2025國慶中秋旅遊消費盤點》,數據顯示,8天“超長”假期的出境短線遊用戶中,選擇5至6天出遊行程的用戶佔比為54%;出境長線遊用戶則更傾向於10至13天的行程,在出境長線遊中的出遊人次佔比達65%。而上海入境遊數據顯示,韓國、泰國遊客停留時長因文化體驗需求增加而延長,漢服租賃、非遺工坊等業態搜索量激增。

“2025年全球跨境旅遊市場呈現顯著的需求結構深度演變。”董觀志認為,這一趨勢背後,既有免簽政策、直航開通等基礎設施優化的推動,也反映了遊客從“打卡式觀光”向“深度體驗”的消費升級。這些變化標誌著跨境旅遊正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重構,目的地選擇更趨分散化,體驗內容更具文化縱深。

據螞蟻集團數據,國慶假期前5天,全球入境遊客支付寶消費金額相比去年同期增長近40%,其中外國遊客使用“支付寶碰一下”的消費金額同比增長500%。餐飲、旅遊、線下零售、交通出行是入境遊客消費最熱門的行業,入境遊客用支付寶在零售品牌支付的金額較去年同期增長超200%。

作為出入境遊最便捷也是最火熱的城市,粵港澳大灣區通過"一程多站"模式形成超級文旅圈。根據微信8日發布的“2025 國慶中秋數據報告”,假期首5天(10月1日至5日),微信跨境支付筆數較去年同期增長21%,港澳繼續成為內地客出境遊首選目的地,跨境支付筆數位居首位。在香港,通過線上打車方式出行的訂單數量較去年同期增長超過5倍,港人北上內地消費交易筆數亦同比增長超過120%,呈現雙向消費活躍態勢。

董觀志認為,區域協同效應是跨境遊獲得長足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通過基礎設施互聯、規則機制銜接、產業優勢互補,已形成1+1+1>3的協同發展新格局。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等重大工程建成通車,實現1小時生活圈,無論是內地人南下還是港人北上,雙向奔赴已成為日常。這種深度融合不僅重塑了區域經濟地理,更通過要素自由流動和資源高效配置,讓大灣區文旅邁向了發展新階段。

董觀志表示,跨境旅遊市場的結構性變革正重塑中國旅遊產業格局。中國出境遊客對小眾目的地的偏好與外國入境遊客對文化沉浸的追求,共同推動旅遊業從“流量經濟”向“體驗經濟”轉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