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首页 > 商業

全球AI博弈 上海下出“一盤怎樣的棋”?

日期: 2025-09-30

香港中通社上海9月29日電(特約記者 莊滬生當矽谷聚焦人工智能(AI)基礎研究、新加坡憑借政策紅利爭奪國際AI資本、北京依托頂尖高校聚焦科研突破、深圳以硬件製造為根基構建AI應用生態時,上海正以一場“全鏈條築基、全場景賦能、全生態開放”的系統性實踐,在全球人工智能版圖中勾勒出獨特坐標。

上海既是中國人工智能向“生態引領”突圍的核心支點,也是全球人工智能普惠發展的重要參與者。

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人工智能“上海高地”,上海憑什麼?業內認為,“技術”“場景”“人才”“資本”的深度耦合,正是上海在中國乃至全球人工智能競爭中的核心差異化優勢。

人工智能的價值,終究要靠真實場景來兌現,而上海擁有全中國最豐富、最立體的“產業試驗場”。上海“產業+AI”的融合,催生了聚焦AI全鏈條的“上下樓經濟”。

以上海徐匯“模速空間”為例,一家企業上午提出算力需求,下午就能和樓內團隊對接調試。羚數智能的“百工”工業大模型,就是在這種協同中快速迭代,最終落地振華重工、中船集團等近百家頭部製造企業。

這是位於上海市徐匯區的“模速空間”外景(新華社資料圖)

人工智能研發是“燒錢耗時間”的長賽道,能否構建“人才沉下心、資本有耐心”的閉環,決定了一個地區在全球人工智能競爭中的後勁。在這一點上,上海走出了一條特色路徑:更注重“青年人才梯隊培育”,更強調“產學研協同育人”,資本更懂“陪跑長期研發”。

9月召開的首屆創智未來大會上,成立僅一年的上海創智學院發布7項人工智能新成果——包括全球首個規模化全流程機理可解釋框架,其技術突破性已躋身國際前沿。學院以“核心師資+產業協同”模式聯合31所高校、科研機構及頭部企業,匯聚了800多名博士生,形成了更貼近產業需求的人才培養體系。

人工智能是年輕的事業,也是年輕人的事業。目前,上海已集聚25萬人工智能人才,30歲以下青年工程師占比超60%,為人工智能創新注入了持續“活水”。

資本端的“耐心”同樣凸顯優勢:徐匯人工智能青年創業基金專注助力青年團隊“從0到1”,張江人工智能創新小鎮的鏈接基金覆蓋“種子到并購”的全周期,還能為企業對接產業資源。僅浦東一區,就吸引近80家具身智能產業鏈企業落地。“人才跟著需求走,資本陪著技術長”的模式,為人工智能創新注入源源不斷的“活水”。

經濟數據直觀勾勒出“上海高地”的成長軌跡:2018年,上海AI產業規模1340億元人民幣,企業僅約1000家,從業人員10萬人;2024年,上海AI產業規模突破4000億元。2025年,上海AI企業數量已躍升至超10000家,從業人員接近30萬人(占全國1/3)。今年一季度,上海AI產業規模同比增長29%,利潤增速高達65%。

企業數量從“千級體量”到“萬級集群”的蛻變,印證了上海智能產業生態的成熟與擴張,部分企業已具備差異化競爭優勢。《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在今年2月評選的4家“與DeepSeek同等值得關注的中國大模型企業”中,深耕AI算力基礎設施的摩爾線程、專注大模型高效部署的無問芯穹兩家上海企業赫然在列。

數字背後,是上海經濟結構的深層重塑——不再依賴傳統製造業的“規模擴張”,而是轉向智能產業驅動的“質量躍升”。人工智能已成為拉動上海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建設人工智能“上海高地”,從來不是“一城之事”,而是上海服務國家戰略、參與全球競合的“雙向奔赴”。

從全國視角看,上海的全鏈條優勢正為中國人工智能突圍提供關鍵支撐:臨港智算中心的萬P級算力,為長三角人工智能產業帶提供了核心基礎設施;工業人工智能的落地經驗,正複制到中國多地的製造企業。上海的“技術-場景-人才-資本”閉環,填補了中國人工智能“從科研到產業”的關鍵斷點。

從全球視角看,上海的定位更具戰略意義——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中國倡議成立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組織,初步考慮總部設在上海。這一舉措區別於美國“人工智能夥伴關係”的單邊傾向,旨在推動全球人工智能普惠發展。而上海正從“人工智能發展高地”向“全球人工智能治理重要節點”轉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