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9月27日電 上周,美國總統特朗普大筆一揮,將H-1B簽證費大幅提高至10萬美元。簽證政策毫無預兆驟然收緊,讓眾多懷揣“美國夢”的年輕工程師和科學家夢碎一地。
美國宣布相關消息後,輿論開始聚焦中國的政策動向。他們發現,就在一個月前,中國也推出了新的簽證政策:8月14日,《國務院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條例〉的決定》正式公佈。其中一處修改,是在普通簽證類別中新增K字簽證,適用對象是入境的外國青年科技人才。新規將於今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
9月16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白宮,美國總統特朗普回答記者提問。新華社照片
觀察者網報道,“在特朗普大幅提高美國企業雇傭外籍技術勞工成本的同時,中國正推出計劃積極吸納這類人才。”《紐約時報》26日在對比中美簽證新規時報道稱,作為吸引頂尖科技人才整體戰略的一部分,中國試圖利用新增的K字簽證,為頂尖高校理工科畢業生赴華學習或開展商業活動提供便利。
文章感慨道,儘管中方這項新政,能對全球人才競爭格局產生多大影響尚不明朗,但單是這一舉措本身就有助於塑造中國“更加開放”的國際形象,反觀美國則顯得愈發封閉。
世人有目共睹的是,“特朗普政府正在打壓高校、削減聯邦科研資金、質疑科學權威;而中國在研發領域投入巨資,還成功吸引了部分美國頂尖科學家赴華任職。”
“矽穀正日益深陷‘美國優先’的文化,”總部位於華盛頓、專注科技政策的咨詢公司“亞洲集團”(The Asia Group)的合夥人喬治・陳(George Chen)表示,“對於那些擔心自己在美國不再受歡迎的外籍科技從業者而言,看到K簽證的消息時,他們或許會想:‘至少我多了一個選擇’。”
《紐約時報》報道分析稱,中國多年來高度重視理工科(STEM)教育,加之人口基數龐大,如今已成為全球理工科畢業生數量最多的國家。也因此,中國科技企業和高校的人才招聘長期以本土人才為主。而在半導體、生物技術等仍落後於美國的關鍵領域,除了不斷提升自身能力,中國也希望吸引更多外籍人以幫助實現趕超。
不過,與美國類似,外籍人士赴華工作或開展商業活動往往也需要面對繁瑣的簽證申請流程。近年來,中國政府一直在努力簡化相關流程,此次推出的K簽證將允許持簽人停留更長時間、多次入境,且無需提供企業邀請函。
深圳某科技企業的獵頭安格斯·陳(Angus Chen)介紹道,中方的新簽證對兩類人群幫助最大:一是資源有限、無法申請傳統工作簽證的初創企業;二是希望留在中國就業的外籍留學生,“今後(他們)留在中國找工作會容易得多。”
而對於阿里巴巴、華為等中國科技巨頭來說,新的簽證政策便於他們臨時邀請外籍顧問赴華工作。
亞洲集團的喬治·陳也談到,K簽證能讓那些對中國科技領域感興趣的人赴華“試水”。
“很多人想來中國,但可能有所顧慮,”他解釋道,“隨著中國科技企業實力不斷增強、資金愈發雄厚,我認為這種興趣只會越來越濃厚。”
作為H-1B簽證政策修改的主要“受害者”——印度,也轉而注意到中方即將生效的K簽證。
印度新德里電視台22日報道對比稱,“在特朗普的H-1B簽證混亂中,中國通過K簽證向全球人才敞開了大門”,這一最新舉措是中國近年來不斷簡化簽證規則以促進國際交流努力的一部分。
《今日印度》更尖銳評價特朗普的新規為“自殺式政策”,批評其為短期收益損毀自身長期能力,將全球STEM人才推入中國的懷抱,而投資於長期能力建設的中國“又一次抓住了機會”。
“我們做了筆虧本買賣”,談及特朗普政府的簽證新規時,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埃利奧特國際事務學院的研究教授迪帕·奧拉帕利(Deepa Ollapally)如是說道。
當地時間9月19日,特朗普簽署公告,將企業為H-1B簽證申請人支付的費用大幅提高至10萬美元。他聲稱,此舉旨在確保美國引進的是高技能、不能被美國人替代的人才。
據悉,H-1B簽證通常發放三年,可續簽另三年,使美國科技公司能雇傭數百萬熟練外國工人填補人才缺口。從美國大學畢業的外國學生常利用選擇性實習訓練計劃獲得工作經驗,然後申請H-1B。該簽證已成為長期就業的關鍵橋樑,對許多人而言,更是夢寐以求的綠卡的途徑。
根據美國政府數據,印度是去年H-1B簽證的最大受益國,占批准受益人的71%。印度官方數據顯示,2023年,共有130萬在海外留學的印度學生,最大目的地是美國(共有46.5萬),其次是加拿大、英國和澳大利亞。
值得一提的是,在利用H-1B簽證留在美國的印度移民中,不乏美企高管,包括微軟首席執行官薩蒂亞·納德拉、IBM首席執行官阿爾文德·克里希納,以及谷歌母公司Alphabet首席執行官桑達爾·皮查伊。
多名教育顧問、教授和學生告訴路透社,在政策變化後,許多年輕印度人正重新考慮在美國深造和職業發展的計劃,并考察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其他移民友好目的地。
報道注意到,與之相對的,德國、中國、韓國等國家正積極吸引外國人才。
就在特朗普大幅提高H-1B簽證費用的次日,9月20日,濟南和南京等中國城市舉辦了一系列針對海外人才的大型招聘會。
當天,第十七屆中國留學人員南京國際交流與合作大會暨青年人才交流(招聘)會,在南京國際博覽中心開幕,成為秋日里的“就業熱力場”。在會場內,近千家企業同台攬才、2萬餘個崗位虛位以待、超3萬人現場求職……
同日,濟南舉辦了高層次人才招引大會。在這場連辦四屆的“老活動”期間,山東國際會展中心設有15個招引專區、2100多家“雇主天團”、2.7萬個優質崗位。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紐約時報》就提到,今年4月,在中國西湖大學的主教學樓內,一處展示區陳列著多位世界級科學家的肖像。
“這些加盟的科學家都是從海外引進該校的,”美媒語氣中難掩艶羨,“當下中國正致力於吸引頂尖科技人才,以期在全球科技發展前沿領域取代美國的領先地位。”
9月22日舉行的中國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就中國為吸引外國人才出台政策的相關問題,發言人郭嘉昆表示,在全球化時代,人才的跨國流動推動了全球範圍內的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中國歡迎全球各行業、各領域的優秀人才來到中國,扎根中國,共同推動人類社會不斷進步,也成就個人事業的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