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首页 > 商業

捷安特因“強迫勞動”遭美暫扣 大陸網友:這劇本太熟悉了

日期: 2025-09-27

香港新聞網9月26日電(編輯 張依珊)美國海關暨邊境保護局(CBP)24日以“強迫勞動”為由,對台灣自行車大廠巨大集團(捷安特,Giant)生產的自行車、自行車零件及配件發布暫扣令,禁止相關產品進口。然而這一禁令的出台竟源於在台灣活動的外籍調查記者的報道。對此,有旅美學者感慨,台灣雖常以“對外國人最友善”自詡,但此番遭遇實是“崇洋媚外結下的苦果”。該事件傳到大陸,激起眾多大陸網友對美西方近年來污衊新疆棉等行徑的聯想,紛紛留言表示:美方這個劇本真是熟悉。

圖為捷安特自行車。圖源:台灣“中央社”

美方表示,調查發現捷安特存在多項“強迫勞動”跡象,包括濫用脆弱勞工、惡劣工作與居住條件、債務奴役、扣留工資及過度加班。捷安特透過這些手段降低生產成本,使美國企業遭受數百萬美元不公平競爭損失。如果捷安特無法提供證據證明其產品不涉及“強迫勞動”,美方可將暫緩令升級為“裁定”,直接沒收貨物。據悉,此次“暫緩放行令”僅適用於台灣工廠出貨,不影響捷安特在中國大陸與越南的產品。

然而,所謂的“調查”,僅源於國際媒體與非政府組織的調查報導。據2024年《世界外交報》揭露,包括捷安特在內的台灣自行車廠外籍移工為取得工作,需支付高額仲介費,金額甚至相當於兩個月薪資。儘管捷安特已承諾分擔部分費用,相關批評聲浪仍持續。非營利組織商業與人權資源中心亦在報告中提出類似指控,使國際關注進一步升高。

旅美教授翁履中25日在臉書發文揭露一個現實:美方的決定,多半依據在台灣活動的外籍調查記者報導。台灣雖以“對外國人最友善”自豪,但這份自由環境讓外國人能順利推進其關心的環保、勞權等議題,結果卻可能被國際輿論或政府轉化為制裁工具。台灣以為自己因為友善就能贏得理解,但在外籍調查者眼裡,衡量標準不是“你努力了沒有”,而是“你有沒有達到我認定的標準”。只要不符合,他們就會毫不留情地批評、揭露,甚至帶來制裁。

巨大集團以針對不同消費人群的三大自有品牌捷安特、Liv和Momentum,維持大陸自行車產業排名第一的地位。疫後大陸市場發展迅猛,據巨大董事長劉湧昌透露,2024年大陸市場賣出230萬台,而在2024年底,大陸市場已取代歐洲,成為巨大集團最大市場。

大陸網友評論截圖

捷安特因“強迫勞動”遭美暫扣的消息不僅在台灣島內引發熱議,也引起了大陸網友的注意。大陸網友直言,此舉就是美國“明搶豪奪”,“美國以前是隱性收割日韓和台灣地區的工業產值,現在也不管斯文禮節了,要撕破臉皮直接搶了。”

有網友諷刺,“(美國)重新定義不當利潤:以低於市場價擊敗美國企業獲得的利潤。”

大陸網友評論截圖

有網友則犀利直指美國“雙標”,“美國連童工都不犯法,美國很多罪名只針對國外。”

許多大陸網友還覺得該案頗為“眼熟”,直言“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熟悉的藉口”。

有網友則直指,台灣綠營人士“前幾年還跟著起哄”,如今“迴旋鏢”打到自己,“臉更綠了”。

事關近年來,美國在沒有任何切實證據的情況下,炮製新疆存在“強迫勞動”的世紀謊言,以此打壓大陸棉花企業。一味“親美抗中”的台灣民進黨當局也“跟禁”新疆棉,親綠媒體更不時炒作相關議題以抹黑大陸,打“抗中牌”。

甚至此次自行車品牌遭美海關實施暫扣,竟還是有親綠媒體、網軍還“碰瓷”新疆,稱“台灣不是新疆”“比擬新疆太誇張”。

台灣網友評論截圖

但有台灣網友不忍了:“涉及‘強迫勞動’的指控就是生意經,跟美國指控新疆棉是‘血汗棉’一樣。”“可見新疆的‘血汗工廠’也是誣陷。”

台灣網友表示,“迴旋鏢”打到自己身上,終於體會到了被誣陷的滋味,“看清美國的嘴臉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