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9月26日電(記者 馮秋榆) 中國鐵路正在與新能源深度融合,加速綠色低碳發展。近日,中國首個“新能源+重載鐵路”融合供能系統在包神鐵路建成并投入運行,已完成303公里的協同供能示範工程,可實現光伏發電接入鐵路電網,預計每年可提供740萬度綠色電能,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5800噸。
中鐵四局朔黃運輸分處兩萬噸司機郭應選9月26日對香港中通社、香港新聞網記者介紹,HXD1型交流機車擁有“回收制動能量”的技術,可以將重載列車的部分動能或勢能轉化為電能;中鐵四局內蒙古不連溝煤礦光伏項目負責人賈亞亭則表示,隨著新能源建設的需要,傳統鐵路施工方正不斷接手光伏、風電等項目,助力國家新能源建設。
太陽能給火車供電 每年減少碳排放5800噸
中國首個“新能源+鐵路”系統投入運行(圖源:科技日報)
神木是一座地處毛烏素沙漠和黃土高原交界地帶的偏遠小城,每年煤炭產量占全國7%以上,是中國最大的煤炭生產市,而包神鐵路連接內蒙古包頭與陝西神木,是西煤東運的重要節點。近日,首個“新能源+重載鐵路”融合供能系統在包神鐵路建成并投入運行,將光伏發電、儲能技術和制動能量回收相結合,為鐵路綠色用電提供了新方案。
《科技日報》9月24日報道,目前,包神鐵路已完成6座牽引變電所和1座分區所的升級,建成覆蓋303公里的協同供能示範工程。該系統採用“傳統電網+光伏發電”并行供電的方式,火車運行時,光伏發電系統產生的電能經過智能調節後,匯入鐵路供電網絡。投入使用後,預計每年可提供740萬度綠色電能,相當於節約標準煤約2200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5800噸。
該系統可實現光伏發電接入鐵路電網、回收利用制動能量、平衡用電負荷等功能,還配備了儲能設備,在太陽能發電過多或列車制動時,可將多餘電能儲存起來,在用電高峰時再釋放使用,實現“削峰填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重載列車“再生制動” 將動能或勢能轉化為電能
中鐵四局朔黃運輸分處兩萬噸司機郭應選(採訪對象供圖)
在鐵路與新能源融合方面,中國還在運用回收重載運輸火車制動能量的技術,實現了“列車減速或停車,將部分動能或勢能轉化為電能反饋到接觸網”。中鐵四局八分公司朔黃運輸分處提供的HXD1型交流機車,為鐵路重載貨運向“重載、高效、智能、綠色”邁進提供了可複製的經驗。
郭應選駕駛的朔黃鐵路列車相當於110架波音747客機,是中國目前常態化開行編組最長、載重最大的重載列車之一,在朔黃鐵路這條“西煤東運”大通道上滿載5.5億噸的煤炭,跨越山河、通江達海,構築起能源保供的鋼鐵動脈。
郭應選介紹,HXD1型交流機車可以通過“再生制動”將列車部分動能或勢能轉化為電能,在位於山西省忻州市的神池南站到河北省滄州市黃驊港站1500多米的海拔落差上,操作精準熟練的司機能够實現單趟運行發電約1.5萬度,相當於為300輛新能源車充滿電量,為綠色節能運輸注入持續動力。”
“要做好這個制動,得靠司機的技術,不然會有大量回收電能就浪費了。”郭應選說,從山西神南一路行駛至河北滄州的肅寧北站的路程中,需要進行12次制動緩解,經過十個小時的行駛才能安全抵達終點。在這漫長的旅途中,要經過上百次、上千次的手比眼看、呼喚應答。
“黑金”用上“綠電” 傳統鐵路施工方向新能源項目轉型
記者採訪發現,隨著新能源建設的需要,傳統鐵路施工方也在逐步向新能源施工轉型,近日,由中鐵四局參建的華電煤業最大的光伏項目——不連溝煤礦光伏電站投入運營。中鐵四局內蒙古不連溝煤礦光伏項目負責人賈亞亭介紹,利用煤礦鐵路環線排土場310畝土地,通過在南北方位安裝光伏組件,最大限度延長太陽光吸收時間,開創了"光伏+煤礦"產業融合的新模式。
中鐵四局電氣化公司不連溝煤礦光伏項目光伏板(採訪對象供圖)
傳統煤炭企業實現綠色低碳發展,"光伏+煤礦"的新模式滿足礦區部分用電需求,為煤礦節約電費支出2000萬元以上。相比傳統能源,該項目每年可節約標準煤約7042.66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超1.83萬噸,為煤礦節約電費支出2000萬元以上。還將引入光伏機器人清掃系統,進一步提升電站的智能化運維水平。
賈亞亭介紹,目前,中鐵四局已在山東、安徽、內蒙、江蘇、河北、浙江等地建設了多個光伏、風電等新能源項目,以及高速公路附近通過光伏發電產生的清潔能源打造的“零碳收費站”等,接下來,還會在雲南、貴州、四川、重慶、山西,河北等地持續打造光伏和風電項目,助力國家新能源建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