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首页 > 商業

嚴剛:優化人才結構 強化香港競爭力

日期: 2025-09-27

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9月9日發布《2025年世界人才排名》,香港由去年的第九位大幅躍升至第四位,為亞洲之冠。排名顯著上升證明香港在教育、創新科技及引進人才方面的政策舉措收到明顯成效。以此同時,香港更要緊緊把握國家制定“十五五發展規劃”的契機,結合特區“南金融北創科”的發展規劃,進一步優化包括引進的各類人才的人才結構,特別是重點引進具有國際視野國際專業頂尖水準的專業人才,提升香港競爭力,助力香港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截至今年8月底,香港各項輸入人才計劃共收到逾52萬宗申請,其中超過35萬宗獲批,同期經各項人才入境計劃抵港的人才超過23萬人。外來的專業人才及其家人持續落戶香港,全方位充實了香港勞動力,有效優化了本港人口結構及填補了人力資源的缺口,為本港經濟增長提供源源不絕的動力。

特區政府的人才引進策略以開放性和實用性為核心。通過優化簽證流程、擴大計畫覆蓋範圍,成功吸引了全球範圍內的專業人才。數據顯示,獲批申請中涵蓋金融、科技、醫療、法律等多個領域,其中高學歷及資深從業者比例顯著增加。這一趨勢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定位高度契合,也為傳統優勢行業(如金融、貿易)提供了急需的人力資源補充。

此外,人才流入帶動了相關產業鏈的發展。例如,金融科技、生物醫藥等新興領域的企業因人才供給增加而加速擴張,而家庭成員的隨遷也刺激了教育、醫療、消費等社會需求,間接促進本地服務業升級。特區政府的“搶人才”政策不僅填補了短期人力缺口,更成為後疫情時代經濟復蘇的重要推力。

引進人才大幅增加僅僅是優化人才結構成功的第一步。香港的可持續發展需解決更深層次的問題:人才結構與產業轉型的匹配度。目前,香港的經濟增長仍高度依賴金融、地產等傳統行業,而創科產業占GDP比重不足1%,遠低於新加坡或深圳。若人才引進僅滿足於數量積累人數增加,而非精准對接未來產業需求,則難以真正推動經濟轉型。

另一方面,香港面臨激烈的國際人才競爭。新加坡、迪拜等城市通過更靈活的移民政策和完善的配套設施吸引全球頂尖人才,而內地城市(如上海、深圳)則憑藉產業集群優勢和政策紅利加速人才集聚。香港若要在中長期保持競爭力,人才培育及引進政策,必須從“普惠式”引才轉向“靶向式”,重點培養並引進符合香港產業發展方向的專業人才,為此,須在未來相當長時期內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向:

一是聚焦創新科技,打造亞洲創科人才樞紐

香港需以“北部都會區”“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等重點發展規劃為載體,重點引進人工智慧、生物科技、新能源等領域的頂尖科學家和工程師。政策層面可參考以色列的“創新移民”計畫,為創科人才提供專項基金、研發補貼及知識產權保護。同時,加強與本地高校(如港大、港科大)的產學研合作,推動科研成果轉化,形成“引進-培育-留存”的良性迴圈。

二是深化國際合作,構建全球交流合作網絡

香港應發揮“一國兩制”優勢,成為中外科技與文化交流的橋樑。例如,通過設立國際聯合實驗室、舉辦高端學術論壇等方式,吸引海外學者和跨國企業研發團隊入駐。此外,可探索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立人才互換人才流動機制,推動香港成為全球創新網路的關鍵節點。

三是積極融入國家大局,對接內地產業鏈與人才池

香港需主動契合國家“十四五”規劃中的科技自立自強戰略,通過“粵港澳大灣區人才一體化”計畫,與內地城市實現資格互認、社保銜接和政策協同。重點引進熟悉內地市場且具備國際視野的跨界人才,尤其是在數字經濟、綠色金融等新興領域,推動香港與內地產業鏈的深度融合。

四是鞏固核心優勢,強化國際中心地位

除了創科,香港仍需鞏固金融、航運、貿易等傳統優勢。未來可重點引進綠色金融專家、跨境法律人才及供應鏈管理專才,以支持金融科技轉型和智慧港口建設。同時,通過優化社會生活環境(如國際學校、醫療設施),提升對高端人才的長期吸引力。

香港高等教育高度國際化和多元化,擁有五所世界百強大學,優秀的科研人才,是國際高端人才交流合作的匯聚地。政府致力打造“留學香港”品牌,持續堅定投資教育,支持院校不斷革新優化,加大人才引進力度,配合院校擴容提質,全方位吸引各地優秀人才和培育本地人才,鞏固香港國際高等教育樞紐的地位。

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今次的排名評分顯示,香港的科學學科畢業生百分比繼續高踞全球第一,財務技能排名上升至全球第三,而管理層薪酬和管理教育效能均位列全球第五。這都有助於全球優秀人才能夠在香港兩制的獨特社會環境中,成就自己的夢想。

相關排名雖然證明了香港在人才發展規劃方面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就,但未來的全球性人才競爭格局將更側重於人才質量而非人口數量。唯有以創新科技為導向,以國際合作為紐帶,以國家大局為依託,香港才能從“人才高地”升級為“人才樞紐”,真正實現經濟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特區政府需以更前瞻的視野和更精准的策略,將人才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奠定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堅實基礎。

(本文作者為香港立法會議員嚴剛)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