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首页 > 資訊

浸大啟動“科普拍檔”共享平台 學生作品展推廣海洋“惜碳”生活

日期: 2025-11-16

香港新聞網11月14日電 香港浸會大學跨學科本科課程部於2025年11月11日至12日,在校園內舉辦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資助- “科普拍檔”低碳生活教材共享平台啟動禮暨“惜碳”下水禮學生作品展。活動旨在推廣海洋減碳的意識,並正式啟動一個全新的共建共享科普網上教材平台。為期兩日的“惜碳”下水禮展出了32組由浸大跨學科一年級學生創作、以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14“水下生物”為主題的教材,鼓勵公眾在享受生活(識嘆)的同時,也要珍惜地球資源,實踐低碳(惜碳)生活。

跨學科學生創意無限 “惜碳”教材寓教於樂

本次“惜碳”下水禮展出的作品,由修讀全球挑戰課程的跨學科一年級學生設計,他們運用跨學科知識與創新思維,將複雜的海洋保育概念轉化為富有趣味和教育意義的中、小學教材。

在眾多展位中,一個名為“塑”司“廊”的迴轉壽司吧台模型引人注目。團隊巧妙地借用香港市民和孩童都喜愛吃的壽司,生動地呈現了塑膠污染的惡性循環:人類製造的塑膠垃圾流入海洋,分解成微塑膠後被魚類誤食,最終又透過食物鏈回到人類餐桌上。展台上的每一件“壽司”,都是由小組成員們在屯門蝴蝶灣海灘撿拾的塑膠廢料製作而成,配上手繪的菜單,極具諷刺意味,引發參觀者深刻反思。來自跨學科課程藝術及科技專業的組長羅滿怡同學分享道:“我們希望用這種貼近生活的方式,讓中小學生明白海洋塑膠垃圾問題與我們息息相關。當看到前來參觀的中小學生被‘塑’司‘廊’這個名字吸引,並對這些塑膠壽司露出驚訝的表情時,我們就知道這個創意成功了。”

另一組學生則使用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的“海鮮選擇指引”為資源,創作了名為“Sustainable Bites”的增強現實(AR)互動體驗。攤位模擬海鮮市場的場景,參觀者只需用手機掃描卡通海鮮圖卡,螢幕上便會跳出相應的3D海鮮模型,並以綠色(建議)、黃色(想清楚)、紅色(避免)三種顏色,清晰標示其可持續級別。來自跨學科課程數位未來與人文學科的陳永鍵同學是該組的組長,他表示:“香港人對海鮮需求極大,卻普遍缺乏可持續發展的意識。我們希望透過AR技術,將WWF專業指引中囊括的知識,轉化為簡單有趣、易於公眾理解的互動體驗。”他稱,團隊在開發中克服了尋找合適軟件和短時間內製作大量3D模型的挑戰,期望作品未來能繼續完善,幫助更多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明智的海鮮選擇。

啟動全港首創共享平台 “科普拍檔”推動全民減碳

本次活動的核心項目“科普拍檔”低碳生活教材共享平台獲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資助,由浸大跨學科本科課程部主辦,並獲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協辦,是全港首創的共建共享科普教材平台。平台以“海陸空”為三大主題,分別聚焦海洋減碳、推廣食用本地食材及可持續旅遊。平台取名為“科普拍檔”,寓意邀請全民成為科學普及的夥伴:“拍”代表拍攝及製作低碳生活教材,“檔”則指每位參與者都能成為網上平台的“檔主”,分享自己的作品。項目期望透過講座、工作坊及比賽等形式,鼓勵大學生、中學生等從日常生活中發掘靈感,製作短片或小遊戲等科普教材並上載至平台,為公眾提供具體且生活化的低碳實踐方案,推動大眾從認知層面走向實際行動。

展望未來:深化跨學科協作 鼓勵公眾參與

為期兩日的活動吸引了超過1,000人次參觀,包括眾多中、小學生及浸大師生,現場氣氛熱烈。浸大跨學科本科課程部總監暨首席講師何詠茵博士表示:“我們希望透過『科普拍檔』這個跨學科共建共享平台,連結社會各界一起參與科普創作,把低碳生活的理念帶進校園、家庭和社區,從改變一點一滴的日常習慣開始,共同守護海洋與地球的未來。”

全球挑戰課程(Global Challenges)是香港浸會大學跨學科本科課程部設計的一門核心課程,旨在培養學生以跨學科視角,分析和解決當今世界所面臨的複雜社會、科技及環境問題。課程鼓勵學生主動學習和批判思考,結合不同學科的知識,設計創意的解決方案,並強調團隊合作、實踐能力及社會責任感。通過探索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等國際議題,學生能夠提升全球視野,裝備自己成為具備多元能力的未來領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