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11月5日電 香港多份報章5日對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發表社評。
《大公報》發表社評:用好中央支持 不斷擦亮香港金字招牌
香港發展正在呈現良好勢頭,各項國際排名不斷創出新高。在最新QS亞洲大學排名榜上,體現香港高等教育水平在亞洲乃至全世界獲得廣泛認可,進一步擦亮香港“留學港”的金字招牌。同一日,在瑞士洛桑國際管理髮展學院發佈的2025年世界數碼競爭力排名中,香港排名全球第4位,這是繼去年排名上升3位至第7位後,再次晉陞3位,進步之快令人刮目相看,這是香港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浪潮、快速推動經濟轉型的生動體現。事實上,教育和科技密切相關,香港教育和數碼競爭力齊齊上升,將吸引更多國際人才及跨國企業匯聚香港,加快推動香港經濟向智慧型轉變。事實勝於雄辯,穩定是發展的前提,沒有穩定,一切都無從談起。香港近年在各項國際排名榜的地位都在節節上升,彰顯了“一國兩制”的旺盛生命力,進一步堅定了香港社會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增強了對香港未來的信心。
《文匯報》發表社評:發揮香港“橋樑”“紐帶”作用 助推全球金融治理改革
香港高度開放的市場環境與國際化的金融生態,在對接“十五五”規劃、參與全球金融治理,必將發揮多重關鍵作用。其一,成為人民幣國際化與跨境支付體系建設的“試驗田”。其二,扮演全球金融治理改革與規則對接的“紐帶”。其三,發揮國際組織落地與多邊合作的“支點”作用。強國家的國際影響力。其四,擔當國家與全球市場互聯互通的“超級聯繫人”。透過深化滬深港通、債券通等機制,擴大標的範圍,支持國債期貨等產品創新,香港可進一步暢通資本雙向流動,為內地企業“走出去”與國際資本“引進來”提供高效通道。
《明報》發表社評:國家看重全球金融治理 香港須貢獻智慧與力量
中央提出“四大全球倡議”作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戰略引領,全球治理倡議正是其中之一,而推進全球金融治理改革及完善,又是全球治理倡議重要一環。人民幣國際化,需要由量變(追求規模擴張)轉向質變,逐步實現從“貿易(用途)貨幣”走向“投資貨幣”、從簡單結算貨幣走向大宗商品定價貨幣。香港有必要加緊完善離岸人民幣生態圈,強化離岸人民幣定價中心地位,同時亦要加快國際黃金交易中心建設、提升香港在國際大宗商品交易市場的地位,協助國家爭取市場定價權及話語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