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首页 > 資訊

華語中生代作家馬伯庸、黎紫書、蔡崇達驚喜來港開講

日期: 2025-10-20

香港新聞網10月19日電聯合出版集團旗下聯合新零售公司近年推展“一本讀書會”大型公益文化項目,於10月18日及19日推出“名家文學季”系列活動,邀請馬伯庸、黎紫書、蔡崇達三位來自內地及海外的著名作家蒞臨香港,分享其創作心得、文學感悟。三場講座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由聯合出版集團主辦,“一本讀書會”承辦,橙新聞及香港三聯書店協辦,中國太平保險(香港)有限公司、中石化(香港)有限公司及香港閱讀推廣人聯盟大力支持。線下線上共逾十萬人次參與,現場氣氛熱烈。

10月18日下午,首場講座“歷史的大與小”由中國內地知名作家馬伯庸擔任主講。馬伯庸曾獲人民文學獎、朱自清散文獎、茅盾新人獎、駿馬獎等,作品涵蓋歷史、科幻、影視評論等諸多領域,代表作包括《長安的荔枝》《長安十二時辰》《桃花源沒事兒》《食南之徒》《太白金星有點煩》等。

是次講座,馬伯庸從鮮活的史料切入,並連繫經典文學作品,展現了歷史中常被忽略的“小人物”聲音,並進一步探討了“英雄史觀”與“人民史觀”的差異。馬伯庸認為,關注普通人的喜怒哀樂,能讓歷史研究更具溫度,從而理解時代的整體脈絡。

互動交流環節,聽眾踴躍提問。問及尋找“小人物”資料的方法,馬伯庸分享了自己的經驗及以前借閱資料的趣事,強調只要有心發掘,普通人的故事終會浮現。另有觀眾問及“小歷史與大歷史是否存在『不忠誠的共謀』?”,馬伯庸回應,歷史的敘事本身帶有主觀性,但通過對人性的關注,我們能更接近真實,並在宏大與微小之間找到平衡。

10月19日上午,中國內地知名作家蔡崇達帶來了“名家文學季”的第二場講座“人生最開始的好朋友”。蔡崇達是《皮囊》《命運》《草民》等暢銷書的作者,作品多次獲得《南方週末》年度致敬、亞洲出版協會特別報道大獎等。其首作《皮囊》以細膩筆觸書寫故鄉、親情與自我成長,累計銷量已突破600萬冊,成為現象級華語文學作品。

講座中,他談到新作《我人生最開始的好朋友》相較以往的轉變:“好的作家要能寫好童書,因為童書是最根本的生命教育。”他指出,在過度追逐知識與經濟的時代,更需加固內心的精神秩序。書中插畫則由女兒繪製,成為父女共同的創作旅程。

互動環節中,他表示:“好的作家永遠無法被AI取代。”儘管媒體與表達載體不斷進步,但仍難以滿足人們內心劇烈震盪的需求;作家因而承擔著責任與義務,用文字觸達人心。

10月19日下午,馬來西亞知名華語文學作家黎紫書擔任本次“名家文學季”的收官場嘉賓,分享關於“流俗地的奇幻與浪漫”。黎紫書1971年生於馬來西亞。自1995年以來,作品多次獲得馬來西亞花蹤文學獎、台灣《聯合報》文學獎及時報文學獎等。個人曾獲馬華文學獎、南洋華文文學獎、單向街書店文學獎“年度青年作家獎”、北京大學王默人—周安儀世界華文文學獎,以及郁達夫小說獎等。已出版長篇小說、短篇小說集、微型小說集以及散文集等著作十餘部。

講座圍繞長篇小說《流俗地》展開,黎紫書就作品的人物塑造、敘事結構、語言特色等進行了深入的分享。作為長期創作短篇作品的馬華作家,她創作《流俗地》的過程經歷了“違逆身體”的折磨,但也享受到回歸本心的自由與純粹。談及馬華文學的現狀,黎紫書坦言不願如祥林嫂般抱怨不受重視的邊緣感,而是希望顛覆“得獎體”和標本式的文學印象,讓更多馬華作家有機會展現中文書寫的多種可能性。

互動交流環節,多位聽眾表達了對黎紫書及其作品的喜愛。黎紫書笑言會在網上觀察人們對她作品的評論,並推測評論者的心靈狀態。她也提到,有能力的作者甚至能賦予詞彙全新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