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首页 > 資訊

渠道、地底...... 香港環保署以實際應用需求推動創新研發

日期: 2025-10-19

香港新聞網10月18日電 題:渠道、地底...... 香港環保署以實際應用需求推動創新研發

香港新聞網記者 梁嘉軒

網狀網路多地形採樣機器人隊。香港新聞網記者 梁嘉軒攝

一輛輛配備著各類傳感器和履帶的機器人在路上排著隊行走,它們可以深入渠道作業,無需受纜線或操作人員位置的限制,工作範圍較為彈性。

香港環境保護署總環境保護督察梁國榮接受中通社記者訪問時介紹,連同人工智能(AI)環境空氣滋擾偵查機器狗、無人潛水艇、探地雷達等設備,它們都是環保署自主研發或率先引進採用、用於提升日常工作效率的科技工具。

其中,文章開首提及的是網狀網路多地形採樣機器人隊,網狀網路亦即智能家居常見的MESH組網技術,通過中樞設備,實現如同運動員接力般的無線信號傳輸。

“當一台機器人訊號開始衰減時,下一台機器人即可以從該地點起延續訊號,使得整個機械人團隊能夠突破遠距離及地形的限制,進而克服許多特殊環境。”梁國榮說。

這些機器人配備機械臂,能收集固體和液體樣本,並在各種地形上運行。狹窄且無網絡覆蓋的渠道是機器人隊“大展身手”的場景。梁國榮介紹,機器人隊曾成功偵查出元朗市某大廈的污水錯駁,協助搜集證據,最終成功檢控。

此外,為減低前線人員在作業或執法期間暴露於風險中,環保署於2023年開始研發人工智能環境空氣滋擾偵查機械狗,其最大的特點是可以自主獨立運作。梁國榮說:“我們的AI機器狗不需要人員盯著它工作,而是真正的‘無人狗’。”

人工智能環境空氣滋擾偵查機器狗。香港新聞網記者 孫晉欣攝

AI機器狗配備了先進的氣體感測器和電腦視覺系統,可連續測量空氣中的氣體、自動避開路障前進及自主氣源跟蹤,其AI可以運算分析空氣中的污染物,從而以自動推測空氣污染的源頭和活動。

記者親眼目睹AI機器狗“嗅覺”的敏銳,離採訪地點約20米處設有公廁,雖然人類並不能嗅到任何味道,但機器狗卻能辨識出此類設施特有的化學氣體。

探地雷達。香港新聞網記者 孫晉欣攝

除了深入各類地面或渠道中的平面,“遁地”乃至水中亦有相應的探測設備。其中,環保署的探地雷達,不用開挖路面,亦能追蹤地下污水渠道的路線及滲漏情況,呈現出清晰的3D圖像及擴增實境,助執法人員了解地下廢水源、非法接駁等地下結構;署方近年引入採樣無人潛水艇,除了用於監察水質,更能在錯綜複雜的渠道內調查污染源頭。

採樣無人潛水艇。香港新聞網記者 孫晉欣攝

提高執法效率、保障作業人員安全是採用創新科技的主要目的,梁國榮說:“我們是看過市面上沒有相應的解決方案,或現有的解決方案無法針對性地解決問題,才會自己研發。”事實上,香港山多、渠道多的獨特地理特徵,讓特區政府不同部門會有相似的需求,因此環保署亦有機制,共享研發成果,確保資源得到妥善乃至最佳化的運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