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首页 > 資訊

【解局】千里岩:加沙打完了?特朗普準備領諾貝爾獎?

日期: 2025-10-11

香港新聞網10月10日電(記者 王少喆)10日,以色列內閣正式批准與哈馬斯的停火協議,該協議在美國總統特朗普斡旋下達成。拖延日久的加沙衝突終於出現了結束的曙光。不過,由於哈以雙方積累下來的仇恨和矛盾非短期可解,雙方在面臨軍事和政治困難下被迫達成的和解是否能夠持續,仍不確定。雙方停火的背景是什麼?變數在哪里?香港中通社、香港新聞網就此採訪了國際問題學者、軍事專家千里岩,全文如下:

1、特朗普推動哈以和談達成第一階段協議,哈以衝突是否真能達成和解?

答:目前無論是哈馬斯還是以色列,對於特朗普的“20點計劃”提議只能說“態度積極,立場模糊”;距離達成全面協議且需時間,更遑論未來哈以衝突就此達成和解。

特朗普所提出的“20點”計劃,大約內容包括:

雙方均公開宣布接受停火協議後的72小時內,釋放所有扣押的對方人員,目前哈馬斯仍然扣押了在“阿克薩洪水行動”中抓獲的大約40名左右以色列人,而以色列則釋放250名被判終身監禁的巴勒斯坦囚犯及1700名本輪巴以衝突爆發後被抓捕的加沙居民;以色列不再阻撓對加沙地帶人道援助;國際專家和巴勒斯坦人組成一個中立的技術性臨時過渡治理機構接管加沙地帶的行政權,哈馬斯及其他武裝派別不參與加沙地帶戰後治理;加沙地帶非軍事化;部署臨時的“國際穩定部隊”等,協議也強調以色列中止對加沙地帶的佔領,未來也不得尋求吞併加沙……

目前儘管哈馬斯和以色列雙方對於最敏感的“釋放扣押人員”問題基本取得了一致,但是從這個“20點”整體來看,這顯然不是矛盾的焦點,而不過是個為了實現主要目的的工具而已。真正核心的關鍵在於“未來誰控制加沙地帶”?!

從目前雙方回應來看,顯然都沒有明確自己的態度和立場。由此衍生很多相關問題,諸如:

哈馬斯是否解除武裝,是否轉型為不再威脅以色列的政治性組織?如果哈馬斯不參與未來加沙地帶的治理,但是在此繼續存在呢?這是否又會成為以色列再次佔領加沙地帶,或者發動空襲之類的理由?所謂臨時“國際穩定部隊”有何種授權,是否可以強力阻止未來任何一方武裝違反協議的行為?

如此等等與核心關聯較為緊密的問題上顯然雙方立場相去甚遠。因此“一階段互換扣押人員”主要是搶佔道義制高點,對美國和國際社會表達自己誠意的手段,也許能够得到落實。但是其他問題必然要經過漫長的爭吵討價還價,乃至打打談談不停地反覆。

2、哈馬斯和以色列各自有什麼考慮,為何會同意停火?

答:目前雙方處境都比較艱難,軍事行動難以為繼。

對於哈馬斯來說,以劣勢武裝對抗以色列正規軍的兵力優勢,武器優勢等等,雖然己方戰果斐然,但是損失也是巨大的;大量中高層軍事指揮人員陣亡,原本3萬餘人正逐漸轉型為正規軍的武裝目前大約僅剩下不到20%,儘管他仍然可以招募新兵進行補充,但是顯然沒有以前的訓練條件和資源確保戰鬥力水平不嚴重下降。

另外,來自於外部的支持基本已經被切斷,武器彈藥儲備總會有用光的時候,得到補充的可能性顯然不大。更重要的是,在周邊國際環境中,原本可以與其成犄角呼應的黎巴嫩真主黨武裝也基本沉默,僅有的也門胡塞武裝儘管竭其所能的提供戰略上的支援,但是實際真正分散以色列軍事資源的效果並不顯著。

以色列也並不輕鬆,從這次加沙之戰爆發後,以軍歷次行動基本會集結4—5個師,12萬左右精銳部隊,另外征招6萬左右後備役人員。考慮到以色列總人口才不過1000萬,每五十個人口中就要有一個前往加沙地區作戰,很顯然這種模式一旦長期拖延,對以色列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的殺傷力一點不會小於哈馬斯偶爾發射的“卡桑”火箭彈。

以色列軍隊儘管具有從兵力兵器到組織訓練的全方位優勢,但是加沙地區的作戰行動中,面對哈馬斯大量堡壘化的城鎮建築陣地和郊外的地道網絡系統,付出的傷亡代價也相當不小。儘管以色列官方對於以軍傷亡數字歷來諱莫如深,但是國際媒體僅僅從零散葬禮訃告匯總出來其陣亡官兵就已經有700左右,如果再考慮這些經過以色列官方許可的訃告中,陣亡人員的軍銜顯然過於偏高 ,超過正常軍隊官兵比例,也許以色列官方在刻意隱瞞傷亡;另外,按照歷史上歷次戰爭大約總結規律,亡傷比大約是1:3左右,另外顯然還有大量的傷員,包括重傷未來致殘人員等等,以軍的人員損失顯然也不輕鬆……

還有一點很重要,通過哈馬斯主動發佈到社交媒體平台上的一些視頻看來,以軍地面部隊經常處於士氣低落,作戰意志不高,毫無警惕的狀態,一旦遭襲就群死群傷的現象也並非少數。

這是10月9日在耶路撒冷拍攝的以色列內閣會議現場。 新華社發(以色列政府新聞辦公室供圖)

3、除了軍事上的困難外,停火還有什麼原因?

答:最為重要的是,以色列試圖通過空炮火力不分青紅皂白的攻擊城鎮建築,避免自身傷亡,其結果就是在加沙製造了人道主義災難,而對加沙地帶獲得人道主義救助都進行封鎖和阻撓,試圖以此驅趕加沙人口作為難民外逃,方便自己未來更容易控制,又讓人道主義災難進一步雪上加霜。

很顯然,以色列的這些行為嚴重的激起了包括主要阿拉伯國家在內的世界各國的憤怒,不僅是廣大亞非拉發展中國家譴責和反對,乃至對以色列采取不同的制裁措施,連大多數歐洲國家,上個月也紛紛承認巴勒斯坦國,堅持“兩國方案”解決巴以衝突,其中英法加澳等美國緊密盟友也赫然在列。

甚至於9月間,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乘坐專機訪美的旅途中,不得不刻意避開本應直接飛越的法國和西班牙領空,防止這兩國政府援引海牙國際刑事法院逮捕令將其專機迫降並扣押他。

很顯然,傳統上以色列依靠美國的掩護,可以輕鬆無視國際社會反對和譴責的日子過去了,甚至在猶太金融集團佔據統治地位的美國,以色列在社會中下層也遭遇了越來越多的反對。如果美國執政集團繼續堅持對國內支持巴勒斯坦解放運動繼續采取鐵腕鎮壓,原本已經高度撕裂的美國社會,肯定變得更難收拾。

所以,其實不光是哈馬斯面對難以為繼的問題,以色列其實也一樣。

甚至,願意袒護以色列的美國總統特朗普,也不得不考慮一下自己如果繼續無理由的支持以色列,會不會傷害自己的政治基本盤。

4、衝突未來走向?

答:只要不解決以色列佔領巴勒斯坦土地和阻撓巴勒斯坦建國這個問題的根源,巴勒斯坦地區乃至整個中東,針對以色列的敵意就始終會存在。即便是哈馬斯繼法塔赫之後走上和平抗爭的路,他要麼出現分裂,要麼逐漸被其他武裝派別組織取代,巴以衝突就不會停止,真正和解就不會到來……

5、通過調解加沙衝突,特朗普能獲得和平獎嗎?

答:特朗普不管是出於什麼目的,最少在推動談判解決衝突方面還是比較熱心的,且不論成效和參與度,至少俄烏衝突,印巴衝突,加上此次巴以衝突,他無處不在,熱心參與;僅就“20點”計劃而言,雖然還是明顯的在袒護以色列,絲毫不提追究以色列的反人道罪行等問題,重點強調怎麼確保以色列安全,但是至少還是盡可能最低限度的確保巴勒斯坦人的權利,比如他們有權獲得人道援助,不至於被餓死;也明確了以色列不得佔領和吞併加沙地帶,至少暫時免去巴勒斯坦人必須淪為難民亡命天涯的苦楚,也多少給未來巴勒斯坦國正式建立留下點空間。

相比起來,空襲了七國而從未調解過一次衝突的奧巴馬還能獲得諾貝爾和平獎,顯然只空襲過叙利亞一次和暗殺過一次伊朗將軍的特朗普,確實似乎更有資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