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首页 > 資訊

【解局】魯寧:國慶後中國密集放大招,特朗普的節奏亂了?

日期: 2025-10-11

香港新聞網10月10日電(記者 王少喆)9日,在中國黃金周長假後的第一天,中國密集推出了包括稀土管制在內的多項措施,主要針對美國。在中方密集而突然的攻勢下,特朗普政府顯得措手不及,對應對措施語焉不詳。那麼,中方這些措施究竟針對哪些問題?為下一輪的中美博弈塑造了什麼態勢?香港中通社、香港新聞網採訪了財經、國際評論員魯寧,全文如下:

1、中國在黃金周後,最新推出了哪幾項針對美國的政策?

答:10月9日,中國國慶中秋長假後上班第一天,在國內外輿論完全缺乏心理準備的情形下,中國商務部推出了主要針對美國的三項新政:

其一、商務部決定對稀土相關技術等物項實施出口管制。稀土開采、冶煉分離、金屬冶煉、磁材製造、稀土二次資源回收利用相關生產線裝配、調試、維護、維修、升級等技術,未經國家批准禁止出口。

其二、商務部與海關總署聯手連續發佈四則公告,宣布對超硬材料相關物項、部分稀土設備和原輔料相關物項、部分中重稀土相關物項、鋰電池和人造石墨負極材料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未經國家批准禁止出口。

其三,商務部宣布將14家外國軍工及高科技實體(主要是美國公司)納入“不可靠實體清單”,禁止及限制它們在華開展業務。

2、除此之外,中國官方和民間還有哪些舉動值得關註?

答:此外,國慶長假期間,美國聯邦政府因“驢象政爭”繼續停擺,中國商務、海關、交通、海運等部門的相關機構均未休息,推出了同樣針對美國的國務院第871號令(增補與修改中國此前已頒行的國際海運條例)。該國務院令主要為精準反制特朗普決定對中國船舶強征進入美國停靠之“港口費”而頒行。“港口費”相當於車匪路霸強收的“買路錢”,特朗普於今年2月就對此動了壞心思。鑒於征繳過程操作實在過於複雜,征繳方案一改再改,征繳日期延後過三回,這一回新定的征繳日期為10月14日,未曾想,中方已提前“劍出鞘、彈上膛”……

另外,在民間層面,從9月初起,中方由華為等業內大廠領頭的各種動作亦十分密集。其中最主要的是密集發佈中國芯片製造、光刻機攻關、芯片全產業鏈建設所取得的一大批成果,其在全領域(口徑)的實質性進展,大大超乎國內外輿論之預料。2018年特朗普對華開打科技戰之後,中國芯片等領域的技術攻關,一直是“只幹不說”或“多幹少說”狀態,此番密集發佈一大批成果並提前預告明後兩年的目標任務,一反常態自有特殊考量。

3、中國最新推出的三項政策,著眼點在什麼地方?為何能讓美國感覺“痛”?

答:10月份是今年中美博弈之“大月份”。預計最遲在本月下旬前半段之前,中美將擇機舉行第五輪經貿談判。上周,美方談判牽頭人、財政部長貝森特已對外放出了“即將與中方舉行新一輪經貿談判”之口風——事先談出一批成果哪怕只有若干成果可供元首拍板,是確保大國元首外交“體面舉行”的前置條件……如是,第五輪談判勢所必行,而且必須談出一批能擺得上檯面的成果為“習特會”順利舉行奠定基礎、營造氛圍。

既然“習特會”舉行概率極大,那麼,中美雙方自會各自使力,為己方在第五輪經貿談判之前爭取有利談判地位竭盡全力。應當說,中方此番不但沒有采取在新一輪經貿談判前刻意營造和諧氛圍、盡量避免節外生枝的慣常做法,反而主動出擊,提前向美方亮明在哪些領域中方非但沒有妥協餘地,而且還將“得寸進尺”。

以稀土為例,特朗普上月底曾親自隔空喊話“希望中方進一步放寬稀土管制增加對美供給”,中方未有口頭回覆,反而進一步收緊並持續擴大了稀土管制範圍與管制力度。識者所知,“極限施壓、漫天要價、坐地收錢”乃特朗普關稅戰的“三板斧”,除中國之外,特氏“三板斧”砍哪兒爽哪兒,惟有砍中國屢砍屢不爽不說,現如今,中國還“有樣學樣”,以其人之道反治其人之身!這是為什麼?答案就在於中美力量對比起了變化,且變化越來越快。中方在博弈中越來越自信精明老道,美方在博弈中思維混亂、戰略模糊、方法錯誤。

圖源:中國商務部網站截圖

4、在近期的中美博弈中,美方的打算是什麼?

答:美方目前的主要打算抑或“第一要務”是確保在韓國舉行的“習特會”順利舉行,能拿出一批顯擺特朗普外交政績的成果,以取悅國際輿論。

有鑒於此,自從中美馬德里經貿談判結束之今,特朗普對白宮內部的極端反華精英群體管束較嚴且小有成效,貝森特等相對“知華派”的話語權得到一定程度之擴充,確保了中美雙方溝通較為順暢。另一方面,特朗普本人則在不同場合就不同訴求向中方喊話,“壓”的語氣和蠻橫明顯減少了,“和”的語氣和行動有所增多。 10月14日,美方是否如期對中國征繳“港口費”?以及是否按事先宣布的力度征繳?是又一個觀察評估窗口。

特朗普近期對華態度之“和顏悅色”,是其務實善變的“特長”之一。很顯然,特朗普及核心團隊不會不察覺到中美博弈時勢之變:關稅戰1.0版時,中方處處被動防禦,輿論更為消極。彼時,美方是決定中美博弈走向的“主變量”,中方是被 “主變量”牽扯著鼻子走的“因變量”。儘管事後證明中方的防禦極為出色,但輿論的評價仍“整體偏灰”。當下,中方整體上處於積極防禦,主觀上仍不願看到中美徹底撕破臉,但中方的“因變量”在減少,“主變量”則不斷生成壯大,本文開頭例舉的四個方面之主動出擊,恰是這種變化的真實寫照,可觸摸、可感悟、可體會。

5、對於第五輪中美經貿談判,預計雙方可能達成何種協議?

答:就第五輪中美經貿談判的議題設置,對國際輿論已無保密可言,雙方均無暗牌可打。

美方的明牌由輕到重大體為:

一是在保留現有芬太尼關稅的前提下,中方恢復對美國大豆的大額度採購;二是繼續增加美國採購中國稀土的額度,擴大採購範圍;三是中方採購500架波音系列客機;四是大額度採購美國液化天然氣;五是與中國簽署階段性購買美國產商品大單,即所謂的長期貿易採購協定……

中方的明牌由輕到重依次為:

一是取消芬太尼關稅,中方立即恢復對美國大豆的大額度採購,並附加與美方簽署500架波音客機的採購合同;二是美方稀土訴求沒得商量,而且管制會越來越嚴。三是大額度採購美國液化天然氣的大門,因美方執意對中方船舶非法收取“港口費”,已提前被美單方面關閉;四是,中方可以與美方簽訂大額度貿易長單,但條件有三:其一、將雙方關稅實際征收比例恢復到特朗普1.0版關稅戰之前的水平;其二、部分取消美方對中方高科技領域的制裁和進口限制;其三、把美方“不支持台灣獨立”遞進為美方“反對台灣獨立”,並由特朗普親口說出來……

對比雙方的訴求和各自所受到的主客觀限制,即將舉行的第五輪中美經貿談判,中方與美方的主要訴求呈互相排斥狀,或互相妥協條件尚未形成之狀,因此,可提前排除彼此的主要訴求通過此輪談判得到滿足之可能性。最有可能達成的妥協結果是,美方取消一部分芬太尼關稅,中方部分恢復大豆采購,但只限於一次性範疇,明年若繼續采購得另行談判。最理想的結果,則很可能美方取消全部芬太尼關稅,中方恢復對大豆的常年性“正常采購”,前提是美方報價合理,並取消對中國船舶裝運大豆收取的“港口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