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首页 > 資訊

7成港人撐北都街名體現中國歷史文化,特色命名涵天宮及神舟

日期: 2025-10-10

香港新聞網10月9日電 香港近年大力發展北部都會區,工聯會昨日(8日)發布“以中國歷史、文化與科技元素命名北部都會區新增街道及公共設施倡議書暨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逾7成受訪者認為北都街道及公共設施命名時加入中國歷史文化元素,有助提升港人國民身份認同。同時,6成受訪者建議命名加入“名山大川、著名景觀”元素;其次是“國家科技成就”元素。部分特色建議包括包括東江、天宮、神舟等。

工聯會在今年8月至9月期間,透過網上問卷收集市民對以中國歷史文化等元素為北都街道及公共設施命名的想法,共收回327份有效回應。調查指出,認為未來命名北都新增街道及公共設施時加入中國歷史文化元素對增加市民國民身份認同“非常有幫助”的受訪者比例最高,達46%;選擇“有幫助”的受訪者亦有27%,兩者相加超過7成。

至於北都該用哪些元素命名?6成受訪者建議加入“名山大川、著名景觀”元素;其次是“國家科技成就”元素,有58%;“民族英雄、歷史偉人”和“地方史、抗戰及紅色歷史”同獲55%受訪者支持;“古代史、古蹟文物”則有5成人建議使用 。

香港中通社資料圖

在問卷的開放題中,受訪者具體建議的命名內容可歸納為名山大川、科技元素、古典文化、歷史典故、鄉郊文化等五大類型,部分特色建議,包括五嶽、珠江、東江、天宮、神舟、蛟龍等。

工聯會會長吳秋北表示,街道及公共設施的名稱不僅有實用性,更是城市的歷史記憶與文化名片,向遊客述說城市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更向市民大眾傳達了什麼人、事、物需要被紀念,什麼價值觀值得嚮往,具有強烈的宣傳及教育意義,特區政府需要重視。

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郭偉强建議參考問卷調查結果,以北都主力發展的高新科技、高等教育等產業為命名主題,如可以採用天宮、神舟、北斗、蛟龍、孔孟、書畫等元素命名街道及公共設施。

北部都會區是香港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對香港青少年未來生涯發展有很大的啟發性,立法會議員陸頌雄建議,北都康樂及休憩場地的設計融入更深厚文化主題,如設立“數學公園”,以中國著名數學家祖沖之命名;航天、農業或鐵路相關設施,以“兩彈一星”元勳錢學森、“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鐵路專家詹天佑等人命名。盼透過這些設施激發起新一代對基礎科學的興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