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9月29日電 基因組編輯技術於生物醫藥研究領域日趨重要,更成為推動醫療創新的關鍵引擎。香港城市大學科研團隊早前獲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產學研1+計劃”(RAISe+ Scheme)撥款資助,通過其先進的“DNA手術”科技,研發兩種新型基因治療藥物,分別應用於肝臟和心血管遺傳疾病,並計劃在未來三年將項目推進至臨床試驗階段。項目旨在為病患提供安全、高效及可負擔的一次性創新療法,進一步為香港以至全球的遺傳疾病患者帶來嶄新的治療希望。
今次獲資助項目由城大生物醫學科學系鄭宗立教授帶領,名為“治療遺傳性疾病的體內體細胞人類基因組編輯:將新型基因組編輯和工程交付載體轉化為臨床試驗”,旨在開發安全、有效且具特異性的基因組編輯技術。此技術將在第一階段臨床試驗中,對人類“體細胞(somatic cells)”進行測試。
相對傳統療法 提供更持久的基因治療
在2023年,隨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批准首個新型基因組編輯技術“Casgevy”療法,可應用於治療人體遺傳疾病,標誌着“DNA手術”發展的劃時代里程碑。基因組編輯技術是通過“修正”患者的DNA缺陷來治療疾病,科研人員利用不同方法精準切割、移除或替換基因當中有缺陷的部分,使細胞能夠正常運作,同時防止有害蛋白質的增生。方法之一是利用經改造的脂質納米顆粒(eLNPs)作為運輸載體,把“DNA手術刀”精準送到目標細胞,進行基因編輯。
然而,此療法的廣泛應用仍存在不少挑戰,尤其在用藥安全性、準確度和藥效持續性方面。目前約有25%的遺傳疾病是來自“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意即繼承來自父或母任何一方的變異基因便足以引發病徵),而這些變異基因將持續產生有害蛋白質;但傳統的基因治療通常需要長期甚至終身服藥,效果亦會隨每次服藥後漸漸減弱,導致病情反覆。
城大的科研團隊致力解決上述難題,利用曾獲諾貝爾獎的“CRISPR基因組編輯平台”,結合團隊研發的專利技術——高度精準的核酸酶(nucleases),再經由團隊改造的脂質納米顆粒(eLNPs)運送至目標細胞,為遺傳病患者進行體細胞變異的“DNA手術”,同時提高了遞送經修復遺傳物質的效度及減少基因治療的“脫靶效應”(意即意外編輯非目標DNA)。此外,團隊也開發了一套專用的基因脫靶檢測系統,以更高靈敏度偵測脫靶效應。由於“DNA手術”可直接編輯體內的DNA,而修正後的DNA也可傳承至新生細胞,配合團隊的技術就可以提供一種長效持久的解決方案,消除重覆用藥的需要。
兩款嶄新候選藥物管線 針對肝臟和心血管疾病
目前,團隊正開發兩款候選藥物,包括PL-100——針對罕見肝臟遺傳疾病,以及PL-200——針對可為全球醫療帶來沉重負擔的心血管疾病。兩款候選藥物正準備進入新藥“IND支持性研究”以及由研發者發起之臨床試驗(investigator-initiated clinical trials)階段。
項目於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的初步臨床前研究經已完成,其精準的基因組編輯系統、高效的(基因藥)輸送載體可以帶來更低劑量的領先療效。未來,團隊將進行內部開發、或與藥廠等夥伴合作,從而將兩款新型候選藥物推進至臨床試驗階段。
鄭教授說:“基因組編輯技術是醫學發展的未來,不僅可用於控制病情,更能夠剷除病根。團隊的使命是開發既安全、可負擔又能改變患者生活的療法。”他認為,香港憑藉人才、資源、基礎設施和全方位的政策支持,有潛力成為基因醫學的全球領導者。團隊又感謝城大、“產學研1+計劃”和投資者的支持,希望能為基因醫療發展作出更大貢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