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首页 > 資訊

香港十號飓風下的傳統竹棚奇觀

日期: 2025-09-25

香港新聞網9月24日電(記者 張明臻)超級颱風“樺加沙”襲港,香港接連發出八號及十號風球。高樓大廈在颱風中搖晃,而看似脆弱的竹棚卻牢牢抓住建築外牆,在十二級風圈中屹立不倒,體現傳統智慧與現代韌性的完美交融。

在香港,竹棚幾乎隨處可見,從十數層高、結構複雜的大廈外牆維修,到只有十數枝竹子架起的小型工程。它已成為香港城市景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這座城市文化認同的象征。

這些用竹子和尼龍扎帶編織而成的網狀結構,包裹著正在維修或施工的建築,在風暴中展現出驚人的韌性。

竹棚的韌性來自其獨特的結構設計。有資深棚架師傅解釋,竹材本身具有彈性,而棚架的網格結構能够有效分散風力。這種結構使得竹棚在強風中能够隨風輕微擺動,吸收和分散能量,而非與風力直接對抗。

與之相比,剛性金屬結構反而更容易在持續強風下出現疲勞斷裂。

有曾親歷“溫黛”的搭棚老師傅回憶,當年颱風過後,許多現代結構嚴重受損,而大部分竹棚只是塌一角或半邊,少見全幅塌下,也不會散成竹條。

竹棚在飓風中的卓越表現并非偶然。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曾將香港的竹棚列為最令人讚賞的事物之一,并稱搭棚工人為“竹棚上的魔術師”。這些工人經過嚴格培訓,掌握著古老而精湛的技術。

據了解,搭棚師傅使用的竹子主要從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進口,有粗毛竹和較細的篙竹兩種類型。粗的毛竹用於承重,較細的篙竹則用於固定和水平支撐。

竹棚的搭建是一門精湛的藝術。搭棚師傅主要靠直覺和經驗工作,他們用目測估量竹竿的距離和大小,然後根據腦海中的圖樣搭建高聳的棚架。這種技藝需要至少三年的訓練和實踐才能掌握。

棚架結構有著豐富的術語體系,“運身橋”是竹棚工人的工作台;“暢”是加固在竹棚外的斜桿,防止竹棚結構左右移動;“拉猛”則是防止棚架倒塌的連牆器。這些設計無一不體現著工匠們對結構力學的深刻理解。

竹棚的實用性超越了單純的建築腳手架功能。它還被用於戲棚、游泳棚,甚至是藝術作品。2017年,搭棚工藝更被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

據了解,戲棚竹子一般不會使用超過三次,因為每次建棚時都會將竹子切割成不同長短,加上日曬雨淋的影響,三次是比較安全的做法。這種對材料壽命的精準掌握,體現了工匠們對自然材料的深刻理解。

有不少現代設計師重新重視起這一傳統工藝,認為竹子是生長最快速、最環保的建築材料,需要重新審視如何在設計及建造上利用這些自然建築材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