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首页 > 資訊

法國示威再起 財政緊縮引爆政治經濟深層矛盾

日期: 2025-09-20

香港中通社9月19日電(記者 關秀英法國街頭再度硝煙瀰漫。當地時間9月18日,全國多地爆發大規模罷工與示威,據政府估計逾50萬人參與,工會則稱達100萬人。巴黎、里昂、雷恩等地示威者高舉“稅富人”標語,抗議政府財政緊縮政策,場面一度演變為警民衝突,導致逾300人被捕。這波示威是10日“封鎖一切”運動的餘波,當時17.5萬人自發上街抗議,阻斷公路與燃燒路障。分析認為,這場大規模示威表面上是對預算削減的直接反彈,但深層反映法國政治碎片化、經濟債務危機與社會不平等的長期積怨。

資料圖:9月10日,警察在法國巴黎夏特萊廣場附近的遊行示威現場警戒。新華社發(奧雷利安·莫里薩爾攝)

從媒體報道顯示,民眾此次示威的核心是反對政府2026年財政方案。新總理勒科爾尼上任僅一周,即面臨工會聯合罷工,涵蓋交通、教育、電力、醫療等行業。示威者要求取消前總理貝魯提出的440億歐元(1歐元約合1.18美元)預算削減計劃,包括將兩個公共假日改為工作日、縮減醫保支出,以及潛在上調退休年齡。這些措施旨在緩解公共債務壓力,但被視為“恐怖預算”,犧牲基層民眾利益。貝魯於9月8日因信任投票失利辭職,總統馬克龍隨後任命勒科爾尼為新總理。

勒科爾尼承諾與工會對話,將抗議訴求納入2026年預算諮詢,但同時譴責暴力行為。抗議者不滿僅止於承諾,他們呼籲“財政正義”,包括增加公共服務資源、提高富人稅率。經濟學家祖克曼提出的“祖克曼稅”:對資產逾1億歐元的1800名富豪徵收2%稅,預計可帶來200億歐元收入,這一建議雖獲基層支持,但卻在參議院遭否決,從而演變成這次示威的焦點。分析認為,事件反映了民眾對精英階層的憤怒:為何富豪避稅,卻要基層承擔緊縮?

政治碎片化:議會癱瘓與精英失信

分析指出,法國政治危機是抗議的深層土壤。自2024年議會選舉後,國民議會分裂為三大陣營:馬克龍中間派、極左“不屈法國”與極右“國民聯盟”,無一佔多數。馬克龍已更換五位總理,勒科爾尼需依賴跨黨派支持推動立法,否則同樣面臨不信任投票命運。極右要求提前選舉,極左呼籲馬克龍辭職,但遭拒絕,於是導致馬克龍政府政策癱瘓。

這種碎片化加劇民眾對政治精英的失望。示威者指責政府偏袒大企業與億萬富翁,忽略民生。社會學家卡雷爾形容這有“前革命”氛圍,民眾視政治為“小民對大佬”的鬥爭。惠譽評級上周下調法國主權債務評級,歸咎於“碎片化與極化”。

經濟債務危機:歐盟壓力與結構性困境

分析認為,經濟矛盾是抗議的物質基礎。法國2024年赤字達5.8%GDP,近歐盟3%上限兩倍;國家債務達3.35萬億歐元,佔GDP 116%,歐元區最高之一。歐盟要求法國縮減赤字,否則面臨罰款。

另外,結構性問題根深蒂固:青年人失業率高企、勞工權益侵蝕與全球化衝擊。工會要求更多公共投資,但政府優先債務控制,導致教育資源短缺。與此同時,經濟不平等加劇:頂層1%富人佔有財富比例上升,而基層卻掙扎於高稅壓力與低工資中。

分析又指,此次示威不僅是經濟抗議,更是對法國民主的檢視。馬克龍執政八年,承諾改革卻陷泥沼,民眾怒火反映系統性危機。若不解決不平等與信任赤字,法國街頭將持續沸騰,影響歐洲穩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