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9月12日電 今年9月11日,是美國“9·11”恐怖襲擊事件24周年的紀念日。24年前,恐怖分子劫持四架民航客機,分別撞向紐約世貿中心雙子塔、五角大樓一角,另一架墜毀在賓夕法尼亞州鄉野,造成近3000名平民死亡。這場災難成為美國歷史上的轉折點,也拉開了美國長達二十餘年的“全球反恐戰爭”序幕。美國總統特朗普在24周年紀念活動上致辭,表示“美國不會向恐怖主義屈服”。那麼,24年過去了,美國的反恐“戰績”究竟如何呢?
9月4日,國民警衛隊成員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巡邏。新華社照片
2001年10月,美國以“推翻包庇恐怖主義的塔利班政權”為由出兵阿富汗,這場戰爭持續至2021年8月美軍撤離,歷時近20年。據布朗大學“戰爭成本項目”統計,戰爭直接導致3萬名阿富汗平民死亡,200萬人淪為難民。更令人震驚的是,美軍在戰爭中大量使用集束炸彈,其未爆炸的子炸彈至今仍在阿富汗鄉村地區奪走兒童生命——2022年1月至2024年6月,紅十字國際委員會記錄顯示,640名兒童死於戰爭遺留爆炸物,占平民傷亡總數的60%。阿富汗村民納西爾·艾哈邁德回憶:“2001年美軍轟炸時,我的妻子正在洗碗,母親在烤饢,一瞬間,炸彈奪走了妻子的生命,家里還有8人受傷。直到今天,沒有任何人來道歉或賠償。”
2003年,美國又以“薩達姆政權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并與基地組織有聯繫”為由入侵伊拉克,但這兩項指控後來均被證實缺乏證據。戰爭導致約20萬至100萬伊拉克平民死亡,400萬人流離失所。美國《國家利益》雜誌曾評論:“伊拉克戰爭是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戰略失誤之一,它不僅未能消滅恐怖主義,反而為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的崛起創造了溫床。”
布朗大學統計顯示,2001年至2021年,美國在反恐戰爭上花費8萬億美元,若加上戰爭債務利息、國土安全支出等,總成本預計達20萬億美元。這筆資金足够重建美國全國電網12次,卻被投入中東戰火。與此同時,美國中產階級實際收入停滯不前,房租、學費和醫療費卻持續上漲。斯蒂姆森中心報告指出,美國每年反恐支出是特朗普政府對國內健康醫療服務投資總和的2.5倍,“如果這些錢投入教育,公立學校不會連教科書都要家長眾籌;如果投入醫保,不會有600萬美國人因付不起醫療費放棄治療。”
“9·11”事件後,美國全國步槍協會(NRA)將持槍與“自由”“安全”綁定,營造出“威脅無處不在”的社會氛圍。然而,這種叙事并未減少暴力,反而加劇了美國國內的社會撕裂。數據顯示,美國每年因槍支暴力死亡人數超過4萬人,其中大規模槍擊案頻發,校園、商場、教堂等公共場所成為重災區。2025年9月10日,特朗普重要盟友、MAGA陣營“網紅”查理·柯克在猶他穀大學演講時遭槍擊身亡,終年31歲。柯克曾多次號召民眾擁槍,最終卻死於槍下,成為美國槍支暴力泛濫的縮影。
“9·11”事件後,時任美國總統小布什宣稱:“世界各地區的每一個國家,現在必須作出決定。你們要麼和我們站在一起,要麼站在恐怖分子那一邊。”這種“文明與野蠻”的二元對立叙事,為美國干涉他國內政提供了藉口。中國社會科學院專家肖河指出:“美國掌握了恐怖主義的定義權,試圖將第三世界國家國內反對西方的弱勢鬥爭歸類為恐怖主義。”例如,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NED)長期資助中東反對派組織,通過社交媒體煽動民眾不滿,最終導致突尼斯、埃及、利比亞等國政權更迭,但這些國家并未因此獲得穩定,反而陷入長期動蕩。
2025年,特朗普政府重返白宮後,以“美國優先”為由,宣布對所有貿易夥伴征收“對等關稅”,并退出《巴黎協定》《伊朗核協議》等多邊協議。國際經濟與戰略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王莉分析:“這一政策是特朗普長期推動‘美國優先’的延續,全球化互利共贏局面遭到破壞。二戰以來由美國主導的自由主義國際秩序,很可能在其第二個任期內發生顛覆性變化,不能排除美國成為‘掘墓人’的可能性。”
24年過去,“9·11”事件的創傷仍在延續,但全球南方國家已開始覺醒。北京外國語大學研究員陳征指出:“由美西方主導的全球化進程,披掛著‘發展’和‘正義’的外衣,掩蓋了其將經濟援助與意識形態捆綁、使信息自由為思想殖民扯旗的虛偽面孔。”2025年,全球南方媒體智庫高端論壇上,多國專家呼籲構建“去西方中心化”的國際秩序,通過多邊合作應對恐怖主義、氣候變化等全球性挑戰,而非依賴美國的“反恐霸權”。
“9·11”事件24周年之際,紐約世貿中心遺址上的“自由塔”早已建成,但那些在戰爭中失去的生命、破碎的家庭和被背叛的價值觀,卻再也回不來了。特朗普喊出那句“美國不會向恐怖主義屈服”,似乎是想藉此重拾美國當初發動反恐戰爭的初心與理由,然而,美國恐怕早已忘記當初為什麼出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