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9月11日電(編輯 丘志彬)美國政界人士和媒體頻頻熱炒“中美登月之爭”,據最新消息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已禁止持有美國簽證的中國公民參與該機構的項目。有分析認為,這是中美太空角力升級,美國對中國在太空領域的進步日益擔憂的表現。
2022年11月16日,美國航天局新一代登月火箭從佛羅裡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昇空。(圖源:美國航天局)
美國彭博社昨日(9月10日)援引知情人士消息報道稱,中國公民上周五(9月5日)就已經被拒絕訪問NASA的數據系統,也不允許他們參加線下或線上與該機構與其工作相關的會議。
目前,NASA發言人證實此消息的真實性。NASA發言人貝瑟尼·史蒂文斯聲稱,NASA已針對中國公民採取所謂“內部措施”,包括限制對該機構設施、材料和網絡的身體及網絡安全訪問,“以確保我們工作的安全”。
據了解,2011年4月,美國國會批准的“沃爾夫條款”,以所謂“國家安全”為由,禁止中美兩國之間任何與NASA有關或由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協調的聯合科研活動。但彭博社稱,一直以來,持有美國簽證的中國公民仍能以合同工、研究生或大學科研人員的身份參與該機構的研究工作。
如今NASA又對中國公民下禁令,反映中美太空角力升級。香港《南華早報》今天(11日)報道稱,這是美國對中國在太空和其他先進技術領域的進步日益擔憂的最新體現。
彭博社的報道還提到,NASA採取這一限制措施之際,該機構正面臨多重動蕩,今年先後經歷了人員和預算削減,以及美國社會對其太空探索計劃方向的質疑。同時,NASA全體正因“中國將搶先登月”的論調著急上火。
9月4日,NASA代理局長、交通部長肖恩·達菲在向NASA全體職工發表講話時信誓旦旦,宣稱美國“一定會搶在中國之前登月”,將贏得“第二次太空競賽”。當時有人提出質疑,認為中國或將先於美國重返月球,達菲自稱這不可能。他說,若最終結果真是如此,“那我真是活見鬼了(I'll be damned)”。
不過,中美登月競賽,NASA對中國公民下禁令的必要性讓人懷疑。
去(2024)年6月25日,中國“嫦娥六號”攜帶月球背面樣品成功返回地球,這是世界首次月球背面採樣返回。這一成功本身就是一項科學突破,同時也推進了中國在2030年之前將宇航員送上月球、在2035年之前建立月球基地的計劃。
2024年6月25日14時7分,嫦娥六號返回器攜帶來自月背的月球樣品安全著陸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探月工程嫦娥六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圖源:新華社)
而美國的登月行動則中斷了數十年,而且近年的進展不順。2017年,美國提出重返月球的“阿爾忒彌斯”計劃,但不斷傳出推遲的消息。NASA去年12月公佈的計劃,旨在搭載宇航員環繞月球的“阿爾忒彌斯2號”任務將不早於2026年4月,在月球著陸的“阿爾忒彌斯3號”任務不早於2027年年中。
按照NASA的最初計劃,不載人的“阿爾忒彌斯1號”任務準備在2021年年底之前進行,但實際一直拖到了2022年年底;“阿爾忒彌斯2號”和“阿爾忒彌斯3號”分別應該在2023年與2024年進行,如今都已經被推遲3年。在NASA面臨技術、延誤和資金等多重窘境之下,“阿爾忒彌斯”計劃的前景變得模糊。
因此,多家國際媒體均認為“中國在與美國的太空競賽中領先一步”。
而且,與美國對華施加“太空封殺令”不同的是,中國則展出現開放和合作的態度。今年4月,中國國家航天局宣布,向NASA資助的兩所美國大學——布朗大學和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提供“嫦娥五號”任務月球樣品。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接受英國路透社採訪時說,美國過去曾一度是開放的,但現在似乎相當封閉,而反觀現在的中國,則非常開放。“這是因為我們國家整體實力的增強,隨之而來的是自信心的增強。”他還強調,美國日益增長的“孤立主義”無助於其實現“太空野心”。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此前表示,多年來,中國逐夢太空的腳步穩健前行,航天合作“朋友圈”不斷擴大,已同5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近200份政府間航天合作協議。“探索星辰大海的征程上,中國與世界同行,為人類造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