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首页 > 資訊

澳智庫:美國撕下了偽裝外衣,公開承認自己是戰爭製造者

日期: 2025-09-12

香港新聞網9月11日電(編輯 胡雪石)近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行政令,將國防部重新更名為“戰爭部”,引起國際輿論嘩然。對此,澳大利亞智庫洛伊研究所10日發文表示,這一舉措絕非簡單的行政變更,意味著美國公開承認自己是一個戰爭製造者,這令人不安的信號可能會重塑亞洲的國際關係格局,並將亞洲置於風險之中。

美國五角大樓。新華社資料圖片

資料顯示,美國戰爭部是國防部的舊稱,成立於1789年。1947年,美國政府將軍事指揮權統一交由新成立的“國家軍事機構”,該機構在1949年更名為國防部。文章稱,自1947年以來,“國防”這一標籤將美國包裝成一個被動防禦而非主動挑釁的國家。從朝鮮戰爭到伊拉克戰爭,美國每一次海外軍事行動都被包裝成防禦性行動。如今恢復舊稱,意味著美國政府撕下了這層偽裝外衣,並公開承認自己是一個戰爭製造者。

在東北亞地區,更名給該地區帶來的心理衝擊迅速顯現。受和平憲法限制的日本,一直努力為美軍駐扎尋找合理藉口。幾十年來,日本政府將駐沖繩美軍描繪成“捍衛者”而非挑釁者。然而,隨著美國“戰爭部”的回歸,日本國內開始質疑這一說法。沖繩地方領導人長期抵制美軍基地擴張,他們擔憂日本會被捲入一場並非由自己引發的地區衝突。

韓國如今陷入兩難境地。韓國嚴重依賴與美國的同盟關係,以此威懾朝鮮,但美國國防部更名為“戰爭部”後,美國不再將朝鮮半島單純視為防禦盾牌,而是作為對抗中國的前沿基地。美國“戰爭部長”赫格塞思宣稱要“採取攻勢,追求最大殺傷力”,這種激進言辭讓日本和韓國等盟友感到不安。

文章表示,美國如今接受“戰爭”標籤,實際上驗證了中國的論點——美國是一個沉迷於戰爭的霸權國家。中國外交學院美國研究中心主任李海東表示,美國國防部更名反映了美國從“防禦”到“好戰”的姿態轉變,給全球和平與穩定帶來了不確定性。

東南亞地區受到的衝擊也十分巨大。東盟致力於構建一個和平、自由和中立的地區,而美國的戰爭言論使該願景難以實現。印度尼西亞在維持戰略平衡方面面臨困境:與美國走得太近,可能會被貼上“戰爭棋子”的標籤;疏遠美國,又會失去國防技術和戰略投資機會。此外,菲律賓也面臨著類似的困境。這種壓力可能會破壞東盟的凝聚力。

文章稱,美國國防部更名還將加劇亞洲的軍備競賽。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數據顯示,過去十年,亞洲一些國家國防開支平均每年增長4%至5%。美國不再隱藏戰爭意圖,將加速這一趨勢,例如日本已在討論史上最大規模防衛預算,韓國正在加強導彈防禦和海軍投入。

文章表示,美國此次更名兼具意識形態和行政管理雙重意義,標誌著美國公開接受戰爭言論。對於亞洲而言,這種言辭轉變可能比新軍事部署更具破壞性。儘管亞洲各國尚未對此發表評論,但這一變化很可能導致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行動升級。一旦戰爭言論成為常態,維持和平將變得更加困難,這是東北亞和東南亞都承受不起的風險。(完)

本文為香港新聞網編譯稿件,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