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首页 > 資訊

“走馬燈式”換總理,法國陷政治經濟雙重困局

日期: 2025-09-11

香港新聞網9月11日電 當地時間9月9日晚,法國總統馬克龍任命防長勒科爾尼為新總理,接替因未能通過國民議會信任投票而辭職的貝魯。不到24小時後,“讓我們封鎖一切”抗議活動席捲法國多地。無論是貝魯的下台,還是抗議活動的爆發,都是法國政治經濟雙重動蕩引發的後果:在政治上,分裂的國民議會使法國政治碎片化趨勢不斷增強,馬克龍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兩次遭遇政府垮台,這讓很多西方媒體認為法國已經“不可治理”;在經濟上,法國債務高企,危機不斷逼近,而民眾反對政府削減公共開支,且對精英階層充滿不滿和仇恨。這些問題相互影響催化,讓法國在困境中越陷越深。很多人不禁問,這個歐盟第二大經濟體和政治大國,將走向何方?

法國總統馬克龍。新華社資料圖片

政府“難為無米之炊”VS“封鎖一切”席捲法國

據《環球時報報道,“貝魯的意思是‘跟著我走,否則就是混亂’,可我們早就身處混亂了。”據法國電視一台網站報道,對於剛剛下台的貝魯此前要求9月8日在國民議會(議會下院)舉行信任投票的決定,法國東北部瓦茲省一家工會的負責人阿蒂拉這樣評價。在她看來,當前政治鬧劇只有一個目的:為下次總統大選鋪路。“他們(政客)把我們當傻子。”她憤慨地說,老百姓要求的只是能吃飽飯。

感到憤怒的遠不止阿蒂拉一人。法國輿論研究所(Ifop)日前所做的民意調查顯示,近1/4的法國人對國家現狀表示憤怒,62%的人感到擔憂。Ifop民意調查部門主任富爾凱在法國《觀點報》上發文,稱該國中產階級日益感到被邊緣化,普通民眾對稅收普遍不滿。法國國際廣播電台的報道凸顯了該國民眾面臨的挑戰:新冠疫情在重創經濟的同時,也加大了社會的貧富差距;俄烏衝突的爆發又一度導致物價飆升,民生困難繼續叠加;儘管俄烏衝突的爆發以及美歐跨大西洋安全合作同盟的動搖都讓歐洲人意識到加強自身能力的必要性,但普通人也不得不面對日常生活中的種種問題;公共設施因資金長期捉襟見肘而出現的運轉困難,更讓不少民眾體驗到政府縮減預算帶來的影響。

然而,貝魯政府也面臨艱難抉擇,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法國國際廣播電台等媒體稱,與前任巴尼耶一樣,貝魯下台的核心原因是政府很難在公共財政吃緊的背景下既維持預算平衡,又保證民生撥款不縮水。法國今年的預算赤字占其國內生產總值(GDP)的5.4%到5.8%,遠超歐盟《穩定與增長公約》規定的占GDP3%的上限。“德國之聲”將法國稱為“歐洲債務之王”。該媒體表示,法國的主權債務已攀升至約3.35萬億歐元,約占其GDP的113%。預計到2030年,這一比例將進一步上升至125%。法國的債務占GDP之比如此之高,在歐盟內部只有希臘和意大利超過了它。巴黎現在每年僅支付債務利息就要花費670億歐元。按照貝魯的說法,到2026年時,政府預算的最大開支項目將不是教育,而是支付公共債務的利息。

公共債務預示的危機已經浮現,馬克龍曾多次強調不應該將這些負擔轉嫁給下一代人。在這一背景下,貝魯7月提出一項預算案,計劃通過節省近440億歐元的公共開支,以使政府2026年將預算赤字降低到GDP的4.6%。這意味政府對教育、醫療等領域的撥款都會縮水。

“對於歷屆法國政府來說,每當它提出緊縮措施或經濟改革時,左翼和右翼政黨都會大聲疾呼,并動員其支持者反對政府措施。”據“德國之聲”報道,這是法國一個長期存在的政治困境。卡塔爾半島電視台等媒體稱,自今年5月以來,醞釀反對政府削減公共開支措施的運動一直在進行。在貝魯於7月公佈其緊縮計劃之後,相關運動勢頭愈發強勁。9月10日,“讓我們封鎖一切”抗議活動在法國多地上演。示威者擾亂交通、焚燒垃圾桶,還與警方發生衝突。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所副所長李超表示,法國很難走出上述困境,其中一個深層次原因是歐洲長期以來實行高福利制度,整個社會已對其形成慣性依賴,不願面對也無法適應新的政治經濟社會形勢。儘管法國政府看到高福利的不可持續性,但一旦推動改革,就會觸動民眾利益,從而引發抗議,甚至導致政府倒台,於是形成“不改革等於經濟自殺,改革等於政治自殺”的惡性循環。

德國經濟學家海涅曼認為,為解決目前的問題,法國要麼進行福利制度改革和削減開支,要麼增加稅收,而法國的個人稅率已經很高。海涅曼對法國政黨能否就債務削減達成跨黨派共識表示懷疑,“隨著左翼和右翼民粹主義者的得勢,我認為這種情況不會發生。中間派正在萎縮。這就是為什麼我對法國感到悲觀、看不到解決方案的原因”。

9月10日,在法國巴黎總理府,法國卸任總理貝魯(前左)與新任總理勒科爾尼(前右)出席交接儀式。新華社圖

“要他下台容易,但要為混亂做好準備”

9月10日,勒科爾尼走馬上任,接替貝魯。據法國電視一台報道,Ifop日前所做民調顯示,在74%的法國受訪者看來,貝魯政府的倒台更像是一種警告:法國已經陷入“無法治理”的境地。

路透社稱,勒科爾尼是法國不到兩年內的第五位總理。不少分析人士認為勒科爾尼可能會步其前任後塵。據澳大利亞“對話”新聞網報道,澳國立大學歷史學院高級講師法蒂認為,勒科爾尼政府不太可能維持太久,原因與前幾屆政府倒台的原因相同:法國國民議會在政治上“四分五裂”,反對黨一有機會就試圖反對馬克龍。CNN此前報道稱,在經歷了數位總理之後,法國反對黨可能沒有耐心再給新總理一個機會。該國的極右翼和極左翼政黨之前都表示,它們可能很快呼籲對新總理進行不信任投票。

“法國總理為何當不久?”對於這一問題,“德國之聲”等多家媒體表示,造成法國政壇如此動蕩的根本原因,可以追溯到馬克龍在去年6月宣布解散國民議會并舉行選舉的決定。此次選舉導致法國國民議會出現分裂。選舉後,法國左翼、中間派、極右翼在議會“三足鼎立”,法國政治碎片化特點凸顯,而馬克龍一直沒有任命來自左翼的政治人士擔任總理,導致政府的支持範圍變窄。

法國極右翼政黨國民聯盟領導人勒龐要求馬克龍解散國民議會,重新進行選舉。Ifop近日的民調顯示,超過一半的法國人支持這一想法。據CNN等媒體報道,多項民調顯示,如果再次舉行選舉,國民聯盟將位居榜首,左翼政黨將位居第二,馬克龍所屬的中間派政黨將遠遠落後,但法國很可能會產生一個新的懸浮議會。法國安盛保險公司前首席經濟學家錢尼強調:“反對黨如果認為它們可以不斷更換總理并舉行國民議會選舉,而不用吞下法國政府多年殘留問題導致的苦果,那就錯了。”

“法國政治如此癱瘓,以至於很多人都在公開討論馬克龍辭職的可能性。”據美國“政治新聞網”歐洲版報道,如果這位法國領導人辭職,將在歐洲外交舞台上掀起一場地震,但即使這樣,越來越多的人認為這不能讓法國走出僵局,“馬克龍的繼任者也幾乎肯定會面臨同樣的問題”。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巴黎索邦大學博士生導師趙永升表示,法國的問題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是現在轉到了馬克龍手上。當前的重點不是誰當總理或者總統,而是能否解決預算赤字和負債率高這兩個關鍵問題。

李超強調,目前西方媒體在廣泛探討所謂法國的“不可治理性”,也就是說無論哪一股政治力量,一旦走上執政舞台,就會面臨同樣的困境。即使目前支持率不斷走高的極右翼政黨,如果真正執政也同樣難以有效推動改革,可能最終也難以避免黯然下台的命運。“政治新聞網”指出,法國是一個沉浸在“弑君革命歷史”中的國家,它明白“解雇老闆”的吸引力和陷阱:要他下台容易,但你必須為接下來的混亂做好準備。

值得注意的是,法國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困境可能會相互交織并相互影響,進而進入惡性循環。據歐洲動態新聞網報道,不少專家警告說,法國的政治危機可能會長期影響其商業投資和經濟增長,并使政府更難控制預算赤字和債務水平。“必須在經濟和政治層面都找到可靠路徑。經濟發展能推動目標實現,而政治穩定將保障這條路徑的持續。如果這種政治危機每一年半就會發生一次,這不是一個容易解決的問題。”歐洲大型企業聯合會經濟戰略與金融中心負責人德默茨說。

9月10日,在法國巴黎總理府,法國新任總理勒科爾尼出席交接儀式。

“歐洲增加了危機蔓延的風險”

“在過去一年裡,馬克龍已經成為全球舞台上最具影響力的領導人之一。他的外交活動重塑了聯盟,推進了歐洲的優先事項,并將法國定位為解決世界上一些最緊迫挑戰的核心角色。”據澳大利亞“對話”新聞網報道,僅在最近幾個月,馬克龍就鞏固了一個由20多個國家組成的聯盟,為烏克蘭提供安全保證和軍事支持。他推動法國與越南達成大規模貿易協議,與印尼達成戰略協議,并與巴西和新加坡達成合作協議。然而,在國內,馬克龍正處於危機之中。由於一直在努力應對政治癱瘓、民眾不滿和四分五裂的國民議會,他的支持率已經暴跌至15%。

《歐洲時報》等媒體稱,2017年馬克龍剛上台的時候,宣誓要將法國打造為“創業國家”。2017年12月31日,他在新年賀詞中堅定地表示,將繼續推動他所承諾的改革,團結法國民心,并以法德軸心進行歐洲合作,促使法國全面復興。2021年,馬克龍推出一項名為“法國2030”的投資計劃,計劃籌集300億歐元在2030年之前重點發展科技,以重振法國。在歐盟層面,他多次強調實現歐洲戰略自主的重要性。

法國目前不斷加劇的危機會對馬克龍的宏大理想產生哪些影響?李超表示,頻繁的政府更替勢必損害政策連貫性,加劇民眾的失望和不滿,客觀上刺激極端政黨進一步坐大。有分析認為,馬克龍的權威在一次次更換總理的過程中一再遭到削弱,其推動改革的雄心頻繁受挫,在第二任期內很難有大的作為,需不斷在分裂的國民議會和社會中尋找平衡。鑒於國內問題頻發,法國在歐盟內的號召力也將受損,馬克龍在歐盟層面的話語權和精力投入也將受到很大限制。

“法國的經濟動蕩會引發歐元區債務危機嗎?”很多歐洲媒體都提出這一問題。據歐洲動態新聞網報道,很多人擔憂,因為法國的債務危機,歐洲可能會遭遇一場比2009年希臘債務危機所引發的那場崩潰更為嚴重的經濟問題。然而,有分析人士指出,法國不斷上升的國債收益率和債務水平不會構成迫在眉睫的風險。

“德國之聲”報道稱,海涅曼認為,未來幾個月歐盟不會出現新的短期債務危機,但“我們不得不問,如果像法國這樣的大國,近年來負債率穩步上升,現在也面臨進一步的政治不穩定,這說明什麼問題。”總部位於倫敦的凱投宏觀首席歐洲經濟學家肯寧安表示,目前歐洲其他市場面臨的經濟風險仍在可控範圍內,但法國的危機可能會大幅升級,從而增加危機蔓延的風險。“畢竟,法國是歐元區第二大經濟體,與鄰國有著深厚的貿易和金融聯繫,它也是歐盟主要的政治大國。”肯寧安說。

法國的動蕩正值歐盟與美國在貿易政策上陷入衝突之際。歐盟因其第二大經濟體的政治僵局而顯得虛弱,對歐洲來說,這不是一件好事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