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9月10日電(編輯 李雪萍)英國氣候及能源智庫Ember 於9日發布的《中國能源轉型評估2025》報告指出,中國可再生能源的迅猛發展與整體經濟電氣化的高速推進,正在撼動世界能源格局。在中國清潔能源技術的助力下,25%新興經濟體的整體經濟電氣化水平甚至高於美國。
敦煌100兆瓦熔鹽塔式光熱電站。新華社資料圖片
中國重塑全球能源格局
報告稱,如果說“中國製造”定義了2010年代中國的角色,那麼“中國創新”則逐漸成為當今中國的時代註腳。
中國已然成為能源轉型的科學實驗室與製造基地。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IRENA)的專利數據庫顯示,中國在清潔能源技術方面的全球專利申請佔比,已從2000年的5%躍升至2022年的75%——其中太陽能和風能技術佔90%,儲能技術佔85%,電池與電動交通技術佔70%以上。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清潔能源投資國,2024年在該領域投資了6250億美元,遠超歐洲(4260億美元)和北美(4090億美元),佔全球投資總額的31%。
對清潔能源領域的巨額投資帶來了十分可觀的經濟效益。清潔能源行業2024年對中國經濟的總體貢獻為1.9萬億美元,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十分之一。
中國可再生能源的應用持續提速。比如,中國2024年風能與太陽能發電量較上一年增長了25%;2025年上半年較去年同期增長了27%。加上其他可再生能源的應用趨勢,將使2025年上半年化石燃料發電量同比下降2%。
中國的清潔能源轉型正深刻重塑全球能源格局。中國在可再生能源、電網和儲能領域的加速部署,以及交通、建築和工業的電氣化進程,正加速國內化石燃料使用峰值的到來。與此同時,中國平價的太陽能電池板、儲能電池等產品降低了清潔電力技術的成本,幫助更多國家加快能源轉型的步伐。這一雙重趨勢為全球化石燃料需求的結構性下降創造了條件。
中國技術助力新興經濟體加速能源轉型
報告稱,清潔能源產品曾一度十分昂貴,而中國的規模化生產最終將高企的價格打下來。對於低收入國家而言,價格實惠的中國太陽能電池板和儲能電池正帶來電力普及的重要機遇——這樣的機遇在十年前並不存在。
中國正將“新興經濟體能源跨越式發展”的概念轉化為現實。中國大規模製造和出口物美價廉的清潔能源產品,並輸出部署經驗,讓許多新興經濟體加速採用清潔能源技術。數據顯示,2023年,位於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25%新興經濟體,其整體經濟電氣化水平甚至高於美國。
中國發展經驗為世界提供新思路
報告稱,長期以來,新興經濟體都面臨著“經濟增長與可持續發展難以兼得”的發展困局。如今,中國的綠色崛起挑戰了這一說法。
通過規模化發展、技術創新和長遠規劃,中國正以實際行動證明:脫碳進程能够與產業升級、就業增長、生活品質提升齊頭並進。這些經驗不僅對中國意義重大,對於更廣泛的地區而言——尤其是能源需求不斷上升、發展需求始終緊迫的東南亞,更是具有重要借鑒價值。(完)
本文為香港新聞網編譯稿件,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