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首页 > 生活

【來論】林德成:從地區視角看香港特首新一份施政報告

日期: 2025-09-20

2025年度《行政長官施政報告》以“深化改革、心繫民生、發揮優勢、同創未來”為主題,全面展現香港特區政府以民為本、銳意改革的決心。作為九龍城區議員,筆者充分肯定此份報告的前瞻性與務實性。其中,經濟發展相關的政策佔總報告過五成,凸顯政府對經濟轉型與產業升級的高度重視。此外,報告通過廣泛諮詢彙聚民意,涵蓋北部都會區發展、房屋政策、勞工保障、醫療教育、科技創新及區域融合等多維度政策,既回應社會迫切需求,亦為香港長遠發展注入新動能。以下筆者將結合九龍區實際,以地區的視角全面解讀報告亮點與政府工作成效。

香港中通社圖片

北部都會區發展提速,打造香港新引擎

特首李家超對北部都會區發展“心急如焚”,報告宣布成立由其親自領導的“北都發展委員會”,通過簡化行政流程、制定專屬法律及創新開發模式,加速此戰略區域建設。北都佔香港三分之一面積及未來人口增長主力,其發展將促進跨境產業融合、創造就業機會,並推動“北都大學城”建設,吸引中外知名高校合作,打造國際教育樞紐。九龍城區作為連接北都的樞紐,必將受益於其產業輻射與基礎設施升級,進一步鞏固香港在大灣區中的核心引擎地位。

經濟與產業創新:強化優勢與培育新動能

報告明確“發揮優勢”為核心策略,一方面鞏固金融、貿易、航運等傳統優勢,如探索縮短股票結算期、放寬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畫門檻至3000萬港元,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及黃金交易市場發展;另一方面積極培育新興產業,預留十億港元成立“香港人工智慧研發院”,推動AI產業化和產業AI化,併發展生命科技、新能源及數據科學,通過稅務優惠、資金補助及人才培育吸引高增值企業落戶。此外,報告提出成立“內地企業出海專班”,支持內地企業利用香港“走出去”,並拓展與中東、東南亞等新興市場合作,展現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戰略視野。

民生福祉:房屋、醫療與勞工保障全面優化

房屋政策上,報告提出“長者業主樓換樓計畫”、啟動馬頭圍邨等重建專案,並調整居屋綠白表比例至50:50,新增“白居二”配額予40歲以下青年,縮短轉讓期限至10年,加速房屋流轉;公屋輪候時間已從3年前的6.1年縮短至5.1年,目標在2026-27年度進一步降至4.5年。醫療領域,報告承諾縮短專科輪候時間10%,推行慢性病管理平台及癌症篩查,並擴展精神健康服務至小學。勞工保障方面,收緊輸入外勞政策,本地招聘時間延長至6周,設立舉報非法勞工專線,保障本地工人權益。同時,報告回應人口老齡化,成立“社會高齡化對策工作組”,系統規劃安老、醫療及銀髮經濟。

教育與國際融合:擴大非本地生限額與職業培訓

教育是施政報告長期關注重點,1997-2025年累計詞頻達6838次。報告宣布將大學非本地生限額由40%增至50%,明確保障1.5萬個本地生學額,並成立“留學香港專班”推廣高等教育;同時加強職業教育和資歷互認,為青年提供多元化發展路徑。此外,香港DSE考試已獲全球1100所高校認可,國際競爭力顯著提升。

政府治理與區域協作:提升效能與落實“愛國者治港”

報告提出建立“部門首長責任制”,強化公務員績效管理,並成立“AI效能提升組”推動政府工作數位化,提升治理效能。區域治理方面,報告強調“愛國者治港”原則已全面貫徹,國家安全的制度基礎日益穩固;同時深化與深圳合作,推廣紅色研學路線,促進愛國教育。

總體來看,2025年度《行政長官施政報告》以民生為本、改革為綱,通過經濟轉型、產業創新及民生改善的多維度政策,展現政府擔當與破局決心。作為九龍城區議員,筆者將全力配合政府落實報告措施,尤其在北部都會區聯動、房屋改革及勞工保障等領域,推動九龍城區成為宜居宜業典範。


(本文作者林德成為香港九龍城區議員)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