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首页 > 商業

聚焦“十五五”:激活藍色經濟 向大海要新質生產力

日期: 2025-10-22

香港新聞網10月22日電(記者 馮秋榆)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著重強調的部分。國家統計局10月20日答記者問時表示,今年以來,在政策與市場雙輪驅動下,中國科技和產業創新亮點頗多,新質生產力在實踐中逐步發展壯大,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10月19日結束的2025世界航海裝備大會因“科技”和“綠色”彰顯了中國“向大海要新質生產力”的聲音。

10月15日,全球首座吊裝能力突破三千噸級的全直流供電風電安裝船——“北歐之風”號在山東煙台交付,填補了全球超大型全直流風電安裝船的技術空白。(圖源:央視新聞)

探索開展海洋碳匯核算 為全球碳中和貢獻中國方案

“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十四五”時期中國海洋經濟發展的主題。在日前舉行的“海洋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焦念志談到,推動海洋負排放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路徑之一。在焦念志的努力下,中國領銜發起了“海洋負排放國際大科學計劃”,為全球治理提供基於中國實踐的方案,激活海洋的“隱藏技能”。這項在國際上首次提出的“微型生物碳泵”儲碳機制,為全球實現碳中和目標提供了全新的負排放思路,被美國《科學》雜誌評論為“海洋巨大碳庫的幕後推手”。

據了解,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庫,儲存了地球上約93%的二氧化碳,如果按一輛汽油小客車年碳排放量約2.5噸計算,海洋一年能吸收大約8億輛汽油小客車的年排放碳量。焦念志介紹,各種海洋生物、浮游生物吸收二氧化碳形成的顆粒有機碳,如果在沉降過程中不斷和惰性有機碳分子碰撞結合,就可以沉至海底長期保存下來。海洋儲碳周期可達數千年,在調節氣候變化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海洋負排放國際大科學計劃”已匯聚全球33個國家和地區的79所高校院所創新資源,通過國際合作協同攻關、多學科交叉融合,探究海洋負排放過程機制。目前,由焦念志帶領的廈門大學碳中和創新研究中心已成功立項全球首個海洋碳中和國際標準,填補該領域空白。

在今年7月初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探索開展海洋碳匯核算”被明確提出,是中國“雙碳”目標從陸地系統延伸至海洋空間的重要標誌。廈門大學碳中和創新研究中心專家在接受《中國經營報》採訪時談到,未來需加快構建全國統一藍碳核算體系,通過分層立體利用海域、修複紅樹林等生態工程提升“藍碳”產能,同步建立藍碳交易市場,將科學認知轉化為“可交易資產”,為全球碳中和貢獻中國方案。

數據顯示,十四五期間,中國在提升“藍碳”產能方面成就顯著。據聯合國“海洋十年”海洋生態保護修複成果對接會《中國藍碳藍皮書2025》發佈的消息,中國海草床總面積約265平方公里,總碳儲量達230萬噸;中國濱海鹽沼總面積約2980平方公里,總碳儲量達9155萬噸。中國藍碳生態系統的年沉積碳埋藏量達每年210萬噸碳。


中國首艘大洋鑽探船試航 命名為“夢想號”(圖源:光明網)

“高精尖”航海裝備創多項“全球之最”

近年來,中國海洋經濟呈現出穩步增長的態勢,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十四五”時期,中國海洋經濟突破10萬億元大關,達105438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7.8%,其中新接綠色船舶訂單量占全球市場份額超70%,已建和在建自動化碼頭數量居世界第一,深遠海養殖產量保持年均26%的增幅高速增長。此外,海洋新興產業蓬勃發展,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容量比2020年翻了近兩番,自主研發的海洋藥物占全球已上市品類近30%,海洋工程裝備總裝建造進入世界第一方陣。一批大國重器建成使用,超深水科考大洋鑽探船“夢想”號入列,全球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交付運營。

新質生產力驅動航海裝備產業深刻變革,不斷向綠色智能升級。中國發佈的《船舶製造業綠色發展行動綱要(2024—2030年)》指出,到2025年,船舶製造業綠色發展體系初步構建;到2030年,船舶製造業綠色發展體系基本建成,綠色船舶技術具備國際先進水平,綠色船舶國際市場份額保持世界領先。長三角船舶與海工裝備技術創新中心副主任於青認為,綠色智能海工裝備將成為未來海洋產業的重要支撐,助力全球海洋能源產業低碳轉型,也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

以海上風電技術的創新更迭為例,中國躋身於全球最大海上風電市場,也是全球海上風電的“領導者”,眾多“全球最大”、“全球首台”等高端工程裝備,不斷推動海上風電領域的重大突破。有“大力水手”之稱的“正力3500” 風電安裝平台以3500噸的主吊起重能力創下全球同類型平台的紀錄,全船採用電力推進與新型電控技術,在提升動力性能的同時,實現減碳綠色運行。

10月15日,全球首座吊裝能力突破三千噸級的全直流供電風電安裝船——“北歐之風”號在山東煙台交付,填補了全球超大型全直流風電安裝船的技術空白。與傳統風電安裝船相比,通過採用全直流供電模式,減輕空船重量、提升船舶負載能力的同時,從能源利用源頭實現減碳。根據測算,該船安裝風電設備所需的碳排放量,僅為傳統交流供電船舶的30%,單兆瓦碳排放可減少70%以上。

逐步“走向深海” 搶抓海洋產業新風口

中國海上風電發展迅猛,隨著近年來海上風電裝機不斷增加,近海資源已被消耗,專家認為,未來中國海上風電必須要走進深遠海。歐洲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海洋高等研究院院長林間在2025世界航海裝備大會上談到,“深海工程的意義與航天工程一樣重要。”

目前,中國內地已經有廣東、江蘇、福建、山東、海南、浙江等11個省區規劃了深遠海風電裝機布局,在深海探測領域,無人機、無人船、無人潛航器等裝備也迎來廣闊的產業發展空間。

此外林間認為,應搶抓海洋產業新風口,在電子信息產業、高端工程裝備產業、新能源產業、生物醫藥大健康產業、新材料產業、現代金融服務業等關鍵領域發力。

焦念志說,海洋微生物是地球上“最未被充分開發的生物資源庫”。“其極端適應機制、共生代謝網絡為產業創新提供了理論基礎;其豐富的代謝產物(藥物先導化合物、工業酶、生物材料)為新興產業提供了核心原料。”隨著技術的進步,海洋微生物將成為推動海洋生物醫藥、生物製品產業從“實驗室” 走向 “產業化” 的關鍵力量,同時為解決人類健康、資源短缺、環境問題提供 “藍色方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