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10月15日電 美媒Rest of World 近日談及美國人工智能(AI)發展的“擰巴”局面:與中國競爭,卻離不開中國人才;美國政界以“國家安全”為由限制中國人才,可美國科企的許多頂尖人才偏偏來自中國……
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 新華社資料圖片
這篇以“AI的兩難境地:為與中國競爭,美國需要中國人才”的文章稱,在華盛頓試圖遏制中國在AI領域的影響力之際,矽谷卻對中國研究人員求賢若渴。這種“擰巴”局面凸顯了美國AI戰略的核心矛盾:美國政界以“國家安全”為由限制中國人才,可美國科企最頂尖的人才偏偏好多都來自中國。
美國保爾森基金會旗下的麥克羅波洛智庫2023年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全球近半數的頂尖AI人才均來自中國。文章稱,2023年至今這一數字不太可能會有顯著變化,出現大轉變的是美國政策。就在今年5月,美國國務卿魯比奧稱“將大力撤銷中國學生的簽證”以及“對今後來自中國內地和香港的簽證申請加強審查”。
文章稱,中國曾是美國國際學生的最大來源國,如今已下滑至第二。不過,中國人才依舊是矽谷的“香餑餑”。科企巨頭Meta新成立的超級智能實驗室,11人核心團隊裡有7人本科畢業於中國院校。
張亞勤曾任微軟公司全球資深副總裁,現為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院長。他談及該校學生時盛讚道:“這裡的學生水平絲毫不遜於麻省理工學院、加州理工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令人驚嘆。”
文章指,張亞勤的高度評價言之有據:2024年AI領域五大頂級會議收錄的論文中,近半數至少有一位作者來自中國機構。
英偉達首席執行官黃仁勛5月在“山谷論壇”上表示,全球50%的AI研究者都是中國人,這一點應當被納入到美方對這場競爭的思考當中。
文章盤算道,與其將中國人才拒之門外,不如為我所用,總好過看著他們給美國的對手效力。
美國智庫進步研究中心的移民政策主任傑里米•諾伊費爾德表示,美國長期以來都在接納來自對手國家的科學家,德國和蘇聯的人才曾在美國關鍵技術研發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幫助美國贏得太空競賽。
不過,布魯金斯學會2024年一份評估報告指出,越來越多中國AI人才選擇留在國內。
“中國AI高等教育的進步正吸引眾多頂尖人才留在國內發展。”布魯金斯學會外交政策高級研究員馬穎毅表示,亞裔研究人員在申請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資助時面臨“最高拒批率”,因此越來越多人選擇離開美國和返回中國。
文章稱,許多亞裔將這類敵對行動視為“中國行動計劃”的延續——該計劃由美國司法部發起,始於2018年終於2022年,旨在打擊所謂的“中國在美科研界間諜活動”,針對中國科學家的案件超過2000起。
“美國能否繼續將中國視為敵人,同時又依賴中國人才來贏得AI競賽?”文章認為,美國能否調和這種內在矛盾,將極大影響AI競爭格局的未來走向。(編譯 李雪萍)
本文為香港新聞網編譯稿件,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