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首页 > 商業

觀察:美國國會眾議員代表團訪華的“兩個罕見”

日期: 2025-09-24

香港中通社9月23日電(記者 黎金良9月21日至22日,美國國會眾議員代表團史密斯一行抵北京訪華,先後獲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副總理何立峰及國防部長董軍會見。國際輿論幾乎不約而同地用了“罕見”一詞來描述這次訪問,這也被視為中美關係重啟溝通的重要風向標。

9月21日下午,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來華訪問的美國國會眾議員代表團史密斯一行(圖源:新華社)

翻查資料,這是自2019年以來,美國眾議院代表團首次正式訪問中國。六年的斷層,尤其在2022年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竄台事件”後,中美高層互動一度全面停擺,軍事、外交、議會層面的溝通管道幾乎癱瘓。

在此背景下,此時美國國會眾議院軍事委員會首席成員史密斯率領的跨黨派代表團訪華,本身就釋放出強烈信號:國會內部對華“極端化敘事”的壟斷正被打破。正如媒體所分析的,美國國會長期被視為“反華大本營”,涉台、涉疆、涉港立法層出不窮,成為中美關係的“拖累者”。而此次訪問,標誌著部分國會議員開始意識到:僅靠立法施壓無法解決複雜的中美關係,親眼觀察、直接對話才是破除偏見的起點。

更為“罕見”的,是美方代表團在公開表述中,竟與中方長期倡導的對美關係原則高度契合。

在與李強會見後,美國駐華大使館和領事館發布的會議紀要中,明確指出代表團“以團結一致的跨黨派聲音強調了在外交、經濟和安全問題上重新調整雙邊關係的必要性”,並呼籲“在外交和軍事層面開展更多對話,以尋求增進合作、和平解決分歧的途徑”。這與中方一貫主張的“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三原則幾乎如出一轍。

更具深意的是,美方主動提出願在芬太尼前體化學品管控、核擴散風險、人工智能治理等領域加強合作——這些議題長期以來被中方視為可拓展合作的“壓艙石”領域。尤其在人工智能與新興技術治理方面,美方提出“建立國際框架”,與中國倡導的“全球數字治理”理念形成呼應。這與過去數年美國國會動輒推動“技術脫鉤”“供應鏈去風險化”的單邊主義話術形成鮮明對比。

自今年5月瑞士日內瓦開啟首輪會談,再經過英國倫敦、瑞典斯德哥爾摩和西班牙馬德里共四輪會談,中美關係風向出現微變。特別是9月以來,中美高層開啟了一輪密集互動,包括中國國防部長董軍9月9日晚應約同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思視頻通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9月10日同美國國務卿魯比奧通電話等。

而在中美馬德里會談結束後不久,中美元首於9月19日通電話,進一步確認“中美完全可以相互成就、共同繁榮”的戰略判斷。當時,美國總統特朗普明確指出中美關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兩國合作可以做成很多有利於世界和平穩定的大事,美方希望同中方保持長期、良好的偉大關係。”他其後更單方面放出中美元首將會晤的風聲,令人期待中美有更高層次的互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