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9月22日電 香港特首李家超在任內第四份《施政報告》中提到,香港將積極發揮企業“出海”平台的作用,成立“內地企業出海專班”,主動招攬內地企業利用香港平台“出海”。那麼,根據以往的經驗看,內地企業主要有哪些利用香港“出海”的需求?
在港設立實體店、提升品牌實力
據香港電台此前報道,主要生產人工晶體和隱形眼鏡的內地眼科醫療設備製造商愛博醫療,2023年在投資推廣署協助下,在港設立辦事處,集團公共關係經理崔若鴻當時表示,在香港有約10名員工,之後會增聘人手,並部署將產品引入香港。他說,除了內地市場,將業務國際化是公司的核心戰略之一,香港作為國際城市,是一個很好的平台協助企業“出海”,拓展東南亞和南美洲市場。
另一個內地知名全景相機品牌“影石科技”Insta360,將於本港開設旗艦店。影石在香港的獨家代理商“鵬世”有限公司、資深市場經理葉加龍說,雖然香港租金和人工都相對較高,但不少內地企業都很願意進駐本港、甚至是設立實體店,因為香港是國際城市,可以展示品牌實力。
提供國際標准“翻譯”、國際化場景
香港生產力局主席陳祖恒日前在參與特首訪問卡塔爾代表團後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生產力局與兩間內地企業簽訂合作備忘錄(MoU),分別是億航智能及上海西井科技,希望能藉助該局以往成功經驗,幫助更多內地企業出海。
他舉例機管局無人駕駛系統案例,強調香港在技術國際化、標準適應及場景應用方面的獨特優勢,成為內地企業走向國際市場的重要橋樑。生產力局作為技術顧問從旁協助,“我們扮演技術顧問角色,將國際標準‘翻譯’給企業,幫助他們適應不同場景。例如北京研發的無人駕駛車輛在香港需應對潮濕天氣與颱風,而在卡塔爾則需應對沙塵暴,生產力局通過技術支持與標準化服務,幫助企業調整產品以適應各地需求。”
此外,香港的普通法體系與國際化環境是優勢所在:“我們熟悉國際溝通方式,文化差異小,能降低企業出海的風險。”陳祖恒認為,內地企業擁有強大的技術實力,與香港的專業服務形成互補,雙方合作不僅推動企業出海,也帶動香港發展。
李家超 香港中通社資料圖片
提供內企“出海”國際融資平台
內地電池龍頭企業寧德時代早前在香港上市,集資逾356億港元,成為2025年全球最大的首次公開募股(IPO)。值得注意的是,其90%的集資額將用於匈牙利工廠建設,這體現了香港作為國際融資平台對內地企業海外擴張的戰略價值。
事實上,寧德時代已在2018年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此次赴港屬於二次上市,而類似案例並不罕見。亞洲最大物流服務商——順豐、全球家電巨頭——美的等企業均採取A+H雙重上市架構。這種模式的優勢在於A股公司在H股二次上市,能夠吸引更多的國際投資者,拓闊企業資金池;另一方面,H股高效的再融資機制,如允許上市公司無需事前審批增發多至總股本20%的新股,能夠快速響應企業擴張需求。2024年,H股再融資市場規模達880億港元,與IPO募資額相當,凸顯香港融資平台的健全性和穩定性。
A股公司赴港上市在2024年前並不算活躍,2020至2023年間僅有10間A股公司完成H股IPO,而2024年就有7間A股公司向香港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目前有A+H上市計劃的公司則有約30家。這一轉變來自內部和外部這兩大原因,包括從內部環境看,近年內地經濟增速放緩,企業內捲趨勢加劇,導致市場的利潤空間收窄,企業紛紛將目標轉向海外市場;從外部政策看,2024年4月中國證監會推出5項資本市場對港合作措施,支持行業龍頭企業赴港上市;2025年2月香港證監會更推出“科技專線”,允許特專科技公司保密提交上市申請,減少企業早期專利披露的風險。在內外因素共同推動下,香港作為內地企業出海融資首選地的趨勢將持續深化。
提供國際化法律服務、多元化會計服務
香港國際化的法律服務為內地企業出海融資提供重要保障,2024年美的赴港上市,是當時自2021年以來規模最大的IPO。上市過程中,美的聘請了五家律師行協作,其中三家提供香港、內地及美國法律諮詢,另外兩家則為保薦人提供法律服務。這樣的中外律師行協作能夠全面覆蓋A+H上市涉及多法域監管要求,兼顧參與項目的國際投行固定法律夥伴,並降低例如A股公司分拆子公司在H股上市等較複雜項目的合規風險,有利促進香港法律市場規模的擴展,以及推動跨境法律標準的對接。
香港多元化的會計服務同樣是有力支持,A+H上市過程中除招股說明書和法律意見書外,審計報告的編制同樣重要。香港國際大型與本地中小型專業服務機構並存,順豐赴港上市時選擇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另一正籌備H股上市的新能源企業星源材質則選用本地會計師樓。截至2024年6月,香港會計師公會會員總數超過4.7萬名,人才儲備豐富,可滿足不同企業需求。近期政府遴選出一份80間會計事務所名單助力內地企業出海,進一步提升香港出海服務價值,完善從融資到海外市場落地的服務鏈。
團結香港基金表示,過去不少內地企業隻身出海,過程中沿用內地市場成功模式,例如通過進取補貼開打價格戰、實行全電子化支付等,未充分考慮當地市場適應能力,又與當地監管部門在牌照合規和用戶數據隱私等領域發生摩擦,加上進軍海外市場難免面對跨境資金管理挑戰,結果水土不服鎩羽而歸。
受到全球貿易摩擦的刺激,預料內地企業的出海需求將持續增長,這固然會為香港帶來“併船出海”的龐大機遇,但香港專業服務亦需要持續提升業務的深度與廣度,在保持國際化優勢的同時,加強對內地市場規則的了解,識別內地企業出海的最新趨勢,提升香港作為出海融資平台的整體競爭力,發揮好聯通內地企業與海外市場的橋樑作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