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9月22日電 台“農業部長”陳駿季近期率台灣農產品訪問團前往美國,承諾4年內採購超過100億美元的農產品,美國農業部長羅林斯將之形容為“重大勝利”。這引起島內輿論的憤怒。
台“農業部長”陳駿季。台灣中央社資料圖
據台灣《工商時報》20日報道,由台“外交部”籌組的台灣農產品訪問團日前抵達美國,并與美方簽署意向書。
擔任總團長的台“農業部長”陳駿季聲稱“台美夥伴關係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民間業者根據未來需求承諾4年內采購逾100億美元農產品。他稱,台灣去年從美國進口的農產品超過37億美元。
台農業部門赴美采購目標有四大項,包括黃豆、飼料玉米、小麥、牛肉,2024年進口量占島內消費量的比例分別為:黃豆99.8%(自美進口占比為37%)、飼料玉米97.5%(自美進口占比為36%)、小麥106.6%(進口小麥有部分加工後再出口,因此進口量高於島內消費量,自美進口占比為79%)、牛肉95.4%(自美進口占比為41%)。
台《工商時報》稱,台灣農產品訪問團每兩年訪美一次,采購金額約每年19億美元,此次提升至25億美元,金額比起過去5年平均增加25%。
據台媒披露,今年島內農產品訪問團分為3組,前往8個州,與當地官員、農民及出口商會面。有評論發現,民進黨當局刻意選在共和黨州。
美國農業部長羅林斯在社交媒體X上表示,“這是美國的貿易勝利,這對美國的農民和畜牧業者來說是足以改變游戲規則的重大助力;美國的生產正由守轉攻、再次領導世界”。
國民黨“立委”許宇甄20日稱,這筆龐大采購究竟是台方基於自身利益的自主承諾,還是美方施壓下的被迫讓步?
許宇甄表示,台灣糧食進口來源長期以巴西與美國為主,而選擇巴西的重要原因就是價格更具競爭力。以2023年為例,從巴西采購玉米每噸僅9000元新台幣,美國卻要9800元;黃豆部分,巴西每噸1.8萬元新台幣,美國則達1.96萬元。
國民黨“立委”張嘉郡表示,如此龐大的金額,卻完全看不到采購細節,只會讓基層農民心裡更加不安。
21日,民眾黨“立法院”黨團副總召集人張啟楷說,美國所謂“對等關稅”已經在實施當中,對於台灣工商業、農民及勞工造成非常大的衝擊,但民進黨當局一直拼命在加碼,“請問到底換來了什麼?”
台灣聯合新聞網表示,此次大量采購,對台灣而言,等同將原本分散的進口來源集中在美國,反而增加風險。一旦美國糧食產區受災,或國際運輸中斷,飼料來源失衡,成本高漲,台灣畜牧業恐面臨斷炊的命運。
中時新聞網的社論稱,這是繼台積電擴大對美投資後,賴清德當局又一次靠出賣台灣利益來換取降低關稅稅率,只要美國想要,台灣可以說沒有底線,下一個岌岌可危的或許就是傳統產業,汽車相關產業更可能首當其衝。
聯合新聞網評論稱,台灣長年對美采購大量農產品,本身就帶有政治考慮,民進黨當局不惜以巨額采購為籌碼,再次營造“台美關係最好”的氛圍,卻也盡顯台灣在國際經貿談判中的焦慮。
上述評論文章續指,台當局為了關稅談判急於對美示好,或許短期奏效,但若因此犧牲島內產業與食品安全信任,代價將難以承受,“只會肥了美國農民,苦了台灣農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