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9月18日電 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迎來歷史性突破。在世界知識産權組織(WIPO)最新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2025》報告中,“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首次超越日本“東京-橫濱”,躍居全球創新集群榜首;與此同時,“澳門-珠海”集群再度入圍世界百強,形成“雙核驅動”格局。
“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站上世界榜首
自2020年起,“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連續五年位居全球第二,與日本“東京-橫濱”形成“雙雄爭霸”態勢。
2025年,憑借PCT專利申請量(占全球12%)、SCIE論文量(年均增長15%)、風險投資交易量(超1200億美元)三項核心指標的全面領先,大灣區終於實現歷史性超越。
2020-2025年全球創新集群前十名榜單。(圖源:南方網)
與此同時,“澳門-珠海”集群排名從2024年第100位升至第98位,粵港澳三地形成全球創新梯隊,展現區域協同發展的強大動能。
2025年,世界知識産權組織(WIPO)對全球創新評價體系作出關鍵調整,首次引入“風險投資交易量”核心指標,重點關注創新成果向市場轉化的實際效能。
在這一維度上,“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展現出顯著優勢:依託活躍的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全的産學研融合生態和強勁的科創企業成長潛力,風險投資規模與交易活躍度領跑全球,成爲助推“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首登榜首的關鍵動力。
“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有三大優勢:從專利實力來看,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全球占比12%,彰顯國際創新話語權;科研産出上,SCIE論文發表量占全球2.4%,高校科研實力強勁;更令人矚目的是商業化能力,2025年風險投資交易量超1200億美元,海量資本湧入,爲科技創新注入澎湃動力。
大灣區核心競爭力:機制創新與要素整合
從2020年到2025年的這五年里,大灣區發生了什麼,完成了從蟄伏深耕到一鳴驚人的蛻變?深圳創造性走出了“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模式,創新性提出“大膽資本”概念,明確“以大膽資本引領創投機構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為風投發展提供豐沃土壤。香港港投公司每1元的投資,成功帶動超過5元的市場長期資金跟投,進一步激活香港的創投風投生態。廣州設立三大母基金,投資廣州項目超過200個,將創新苗圃澆灌成了產業叢林。
當其他集群還在“論文—專利—轉化”傳統路徑上排隊等風來,“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已經用“場景+資本+製造”模式把實驗室成果直接送進車間、推向市場。同時,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通過打破制度壁壘,讓三地資源高效流動,真正實現了“1+1+1>3”的協同效應。灣區不僅成爲了數據的沃土,更讓數據變成了可流動、可定價、可交易的“活水”,走在全球數據創新的前沿。
當風險投資源源不斷的資金湧入半導體、新能源和人工智能等關鍵領域,爲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大灣區成爲了吸引全球資本的“強磁場”,從跨境理財通到數據跨境沙盒,從聯合實驗室到國際創新聯盟,“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正以創新實踐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高地。
依託香港的國際樞紐優勢,粵港澳大灣區持續拓展與東盟、歐美的全球創新合作網絡。今年,大灣區還計劃在新加坡、倫敦設立“海外創新中心”,推動技術、資金、人才在全球更自由流動。越來越多的合作項目正在落地:華爲與新加坡國立大學攜手攻關6G,騰訊在荷蘭設立AI實驗室,比亞迪與德國車企聯合研發新能源電池……這一系列動作充分顯示出,大灣區正在從“跟跑”逐步邁向“并跑”,甚至在部分領域實現“領跑”,并在全球創新鏈條中扮演著愈發核心的角色。(完)